知名加密頻道Bankless最近羅列了在當下這個市場寒冬中仍然能夠逆勢成長的五個應用,它們是:
Lens Protocol、Sound、Optimism、Arbitrum和Rocket。
這其中Sound引起了我的一點回憶和思考。
Sound是一個發行音樂NFT的平台,它的域名是sound.xyz。
在這個平台上,藝術家/歌手直接發行自己的音樂NFT,买家購买NFT。與其它平台不同的是:在這裏买家买了NFT後,自己的地址或者ENS及頭像會顯示在這個NFT所在的頁面,看上去就像是電影院裏一排又一排觀衆坐在下面聽這個音樂。
這個平台上每個音樂NFT的發行量一般在25個左右,也有50、100甚至更多的。如果發行量是25個,一般來說,每個音樂NFT的單價大概在0.05個ETH左右。
我最早是去年關注這個平台的。當時它剛上线不久,大概一周甚至更久才會有一個歌手發行自己的NFT,我印象中當時每個NFT在發售後不到1分鐘,25個NFT就一搶而空。我幾乎一次都沒搶到過首發,基本都只能在二手市場上买。
而現在,平均每天就有好幾個歌手發行NFT,因此緊俏度也大大降低,這使得普通想參與的愛好者只要去得早還是比較容易买到的。但是一些大牌歌手的NFT依舊很緊俏。
與此同時,在Sound上买音樂NFT的愛好者也比去年多太多了。
在當下這個寒冬,平台還能保持供銷兩旺,這就是Bankless所說的逆勢成長。
記得早在去年或者是今年年初的文章中,我就談過音樂NFT。
加密生態中的音樂類NFT一般是這樣設計的:一個NFT掛鉤一個音樂作品;音樂作品一般免費欣賞,也就是說不管买不买這個NFT,聽衆都能欣賞。
不過和頭像類NFT不同的是:如果一個音樂NFT發行100個,則每個NFT都對應同一首音樂,所以NFT的數據都一樣。而在頭像類NFT中,每個NFT一般對應不同的頭像,還因此產生了稀有度。而這種稀有度的概念目前在音樂類NFT中還不多見。
正因爲音樂類NFT的這些特點,在我早前的文章中,我認爲相比起頭像類NFT,它的傳播和出圈效果不那么強,影響力不那么大。如果說頭像類NFT可以作爲虛擬身份的彰顯和個人藝術品味的彰顯,那音樂NFT對买家來說能作爲什么呢?
這一點是我一直沒有想清楚的。
盡管如此,我還是盡量持开放態度,當時在一些音樂平台(包括Sound)上买了一些歌手的NFT,純粹作爲嘗試吧。
就在Bankless羅列這五個項目之前,上個星期我在另一篇文章裏也看到一篇提及Sound的文章。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專門關注音樂NFT賽道的。
他在文章中提到這樣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知名Web 3歌手(也是音樂NFT的發行者)Daniel Allen發行的NFT中,他的NFT买家們通過交易他發行的NFT掙到錢了。
這對音樂領域來說是一個“範式革命”。
因爲在傳統音樂領域,一般來說只有音樂發行方和歌手能從專輯售賣中掙錢,鮮少聽說這些專輯的买家掙錢。
而音樂NFT改變了這個狀況:一方面它讓歌手直接面對歌迷、省去了中間環節、大大提高了粘性,也大大提高了歌手的收入;另一方面,它還讓歌迷從歌手的NFT中獲利。
作者尤其強調歌迷從中獲利。
除此以外,作者就沒有談到其它方面了。
對強調歌迷獲利這個觀點,我是持謹慎的態度。
我認爲如果單純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問題,很容易以偏概全。而且我們還不知道這種效應是否長期穩定,另外目前看這種效應似乎僅限於少數大牌歌手,而更多岌岌無名的歌手似乎與此無緣。
更重要的是:對普通买家來說,音樂NFT究竟能帶來什么呢?難道就是去买那些知名歌手的NFT,以便未來轉手牟利?
不過無論怎么說,Sound的逆勢成長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或許這其中有些爆炸性的因素我現在還看不懂,卻正在暗地裏瘋狂成長的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音樂領域的“範式革命”:NFT發行平台Sound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21226.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