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籠中元祭」今年邁入第169年,為期1個月的傳統祭儀與科典已經展開,供桌的祭品也令人好奇,其中的糕點必桃、摩訶都是給好兄弟的點心,會做成塔在各種供桌上都會出現;供桌上也會放置米雕,會製作成蔬果、動物、人物等型態各異的看桌供品,供好兄弟觀賞。
基隆市政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今邀請國寶級米雕大師謝源張,分享雞籠中元祭的由來及特別的傳統習俗。基隆中元祭除了展現基隆慎終追遠的精神外,也代表基隆各族群間的和解,現在更成為基隆最重要的文化瑰寶。
謝源張表示,在清朝鹹豐年間,由於漳泉地區民眾來到基隆爭奪資源頻繁的械鬥,造成很多人員的傷亡,為了讓這些亡者能入土為安,最終雙方約定安葬亡者外,在農曆7月依傳統禮俗舉辦普度。每年都由不同姓氏的宗親會舉辦,以血緣取代地域的分歧,促成族群和解。
謝源張表示,中元普度會以「金松宴」來宴請好兄弟,金代表富貴、松則代表長壽,宴席中除了準備了葷、素以及西洋三種不同風格的食桌外,也準備看桌米雕供好兄弟觀賞。所謂的米雕並非在米上雕刻,而是大家所熟知的捏麵人,在中元普度期間,總鋪師除了菜餚外,也會製作米雕,製作成蔬果、動物、人物等,型態各異而豐富,也成為中元祭文化的另一種展現。
普渡的宴席有不少習俗,謝源張說,會特別準備空心菜湯並潑掉,代表有心招待好兄弟,但希望好兄弟不要流連忘返。在農曆七月也會供奉必桃、必粿以及摩訶,目的是為了幫好兄弟祝壽,充分展現基隆富有人情味的文化。
余治明表示,中元祭活動從七月初一開龕門、開燈放彩、放水燈遊行、以及放水燈頭等,都是基隆的獨特歷史文化,而各宗親的參與也象徵基隆族群的和解。
中元普度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拜拜,供桌上一定都會有這像是白色蛋糕的點心,是基隆祭拜傳統,為好兄弟客製化商品,給好兄弟喫的點心。
溫莎堡業者副總蔣家威說,普度貢桌上的必桃、摩訶,材料其實很簡單只有麵粉雞蛋糖合成,但在農曆7月卻有著深遠的意義,每天供應都要上萬顆。
雷成壇道士李戊己表示,神明祭拜會準備壽桃和蛋糕來慶祝,但好兄弟因為無法神格化,無法享受像神明祭典的禮遇,就準備白色裂開的壽桃,和全白素色的摩訶當作蛋糕,以為區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雞籠中元祭」好兄弟點心必桃、摩訶 供桌米雕多樣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