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蓬勃發展的太陽能產業未來面臨變數,當地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板生產地,僅次於中國大陸,不過,美國很可能即將對進口自東南亞的產品加徵高額關稅。
根據標普全球市場財智周二的一份報告,第2季從東南亞進口美國的太陽能板激增至歷史新高,攀升至17.4GW(百萬瓩),以越南和泰國的出貨量為主。這比去年同期高出36%,超過去年第4季15 GW的紀錄。
美國總統拜登對擴大加徵東南亞某些太陽能組件關稅實施為期兩年的豁免,已於6月到期。製造商爭相趕在期限前供貨。
彭博指出,至少已有隆基綠能科技和天合光能在內三家廠商縮減在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的營運。這三個國家和柬埔寨同被華府列為的大陸業者「洗產地」的目標。在東南亞設廠的大陸業者被指控為規避美國對大陸產品關稅而改由東南亞外銷。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統計,這四個國家佔中國大陸以外太陽能模組產能40%以上,其他在當地設廠的大陸業者也開始尋找替代美國的市場。
Wood Mackenzie 全球太陽能供應鏈研究主管 Yana Hryshko 說:「供應商的心態是打包整個生產線,尤其是電池生產線,移往印尼、寮國或中東地區」。有的大陸製造商想先觀望關稅會加增到什麼水準,再決定是否搬家。
去年8月,美國政府調查裁定,美國2012年對直接從大陸進口的太陽能板徵收關稅後,若幹大陸業者開始轉往東南亞投資來非法規避關稅。美國政府據此裁定,對東南亞五家公司徵收程度不一的進口關稅。
有些美國公司如今要求,華府應進一步對來自這四個國家的所有太陽能產品徵收高達272%的關稅。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6月初步裁定,美國製造商受到來自東南亞廉價進口產品的傷害,離實施關稅更加迫近。
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媒體已報導,隆基已在越南停止五條生產線,並開始縮減在馬來西亞的營運,天合光能計劃關閉東南亞部分產能,而晶科能源則關閉了在馬來西亞的一家工廠。
大和資本市場分析師葉捷賢(Dennis Yip)指出,並非所有位於東南亞的大陸工廠都會關閉,因為那裡的產品可以銷往印度、歐洲等地。他表示,若幹較舊的設施可能會關閉,但如果能找到替代市場,較新的工廠應該能夠生存下去。
非營利組織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貿易政策負責人Deborah Elms 認為,關稅很可能會在明年初實施,但如果民主黨在選舉佔上風,可能會更早實施。然而,她指出,美國的太陽能製造業並未如預期般迅速擴大,這也意味著進口審查可能較寬鬆。
Elms也表示,美國也將繼續加強對大陸產品「洗產地」的做法,尤其一旦川普當選,他「相當在意注」許多東南亞國家在內和美國呈現貿易逆差的國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東南亞太陽能板面臨美國高關稅 遭控洗產地陸廠縮減營運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2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