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b3Mario
引言:昨日偶然間從朋友處得知其在BTC銘文領域獲得了一筆不小的投資回報,深深的激起了筆者踏空的心態,連續兩天心情焦慮,實在令人慚愧。回憶起早些時間Ordinals技術架構剛剛發布後,筆者就研究了相關文檔,但作爲一名开發者讓我對這個技術路徑頗不以爲然,當時的判斷這簡直是开了加密技術的倒車,因爲究其設計理念似乎與一個遙遠的山寨幣項目Color Coin類似,就是如何利用BTC的技術架構發行一些獨立的代幣,但與之不同的是Ordinals並沒有重新开發一條鏈,而是選擇復用當前已經得到廣泛共識的BTC網絡。相比於鏈上虛擬機(例如EVM或其他WASM)的提出,這種架構已經被市場證實了實在有些簡陋且不具有擴展性,受制於BTC並沒有一個圖靈完備的執行環境,相關應用層的开發相對來講是困難的,而且它還很昂貴!甚至在所謂的正統Runes技術發布後,筆者在閱讀完相關的文檔後也頗不以爲然,只是確定了一些標准,讓所謂的BRC-20看起來沒有那么簡陋,而這些在鏈上虛擬機方案裏面簡直不足爲提,因爲設計一個ERC-20實在是一個剛入門的Web3开發者就能完成的事情……然而這些判斷在實實在在的財富效應面前,簡直蒼白的令人覺得可笑,待平靜下來後,有些相關的感想,與諸君分享,探究一下Web3的核心價值究竟爲何。
The tangible fact at the root of all our thought-distinctions, however subtle, is that there is no one of them so fine as to consist in anything but a possible difference of practice. To attain perfect clearness in our thoughts of an object, then, we need only consider what conceivable effects of a practical kind the object may involve—what sensations we are to expect from it, and what reactions we must prepare.
----William James
我的很多朋友驚嘆於Bitcoin的出現,就像是古希臘黃金時代一樣,這似乎是一個非常規的難以解釋的天才產品,然而我並不認可這個觀點,我認爲Bitcoin的發明完全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當時的網絡環境中的一個必然結果。
在之前的介紹中,我們已經回顧了Web的發展歷史,在古典自由主義網絡時代中,逐漸形成了开放、包容、全球化和中性原則的互聯網協議設計原則,然而伴隨着大量Web應用的出現,互聯網用戶的構成出現了極大的改變,從之前的用戶即coder的亞文化群體,變成了一個涵蓋各類人群的具有普適性的主流文化群體,以高效率和低成本爲優先的實用主義佔據上風。
但這並不意味着开放協議原則完全消失,和政治革命不同,技術的演進是非暴力的,所以相應的意識形態的演進是一個溫和融合的過程。事實上,一部分开發者,我們可以稱之爲古典自由主義遺民,一直秉承着开放協議原則开展技術研發以及相關的概念推廣工作,我們可以非常輕易的找到他們,比如自由軟件基金會、電子前线基金會、維基媒體基金會等組織,他們陸續資助和推廣了許多有趣的技術方案,例如Tor、VPN、SSH等,而他們,也是最早一批Bitcoin的使用者,使用Bitcoin進行資金募集,因此有理由相信,Bitcoin的設計一定來自於這部分人群,初始目的是爲組織开發一個不受監管的、用於支付的、匿名電子現金系統。
隨着Bitcoin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其中一部分計算機專家的興趣,我相信Vitalik和Gavin Wood均屬於這部分人群,借助Bitcoin最重要的原創技術:POW共識算法,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匿名的計算機系統,並由此完全改變經典的C/S Web开發範式成爲了一種可能。
伴隨着具有轟動性的“棱鏡事件”的爆發,技術權威和政治權威的公信力出現了極大的降低,這對新概念的推廣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具有最新語義的Web3的出現,也就是Gavin Wood提出的Web3,在這裏我認爲有必要再次引用這個經典的描述:
Web 3.0, or as might be termed the “post-Snowden” web, is a re-imagination of the sorts of things we already use the web for, but with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model f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es. Information that we assume to be public, we publish. Information we assume to be agreed upon, we place on a consensus ledger. Information that we assume to be private, we keep secret and never reveal. Communication always takes place over encrypted channels and only with pseudonymous identities as endpoints; never with anything traceable (such as IP addresses).
這個版本的Web3的核心愿景是建立一個去權威的、無審查的,充分保護個人隱私的網絡世界,這可以看作無政府主義在網絡世界中經典的詮釋,因此我愿意稱他爲無政府主義Web3。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做這么明確的區分的意義在於,我們需要搞清楚爲了實現最終的愿景,用什么樣的原則指導我們的應用設計,從而完成對網絡的建設,才最符合我們的訴求。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指引下,對去中心化和隱私的極致追求,催生了一系列有趣的Web3項目,這類項目中成功案例通常以底層基礎設施爲主,回想一下那些精湛的密碼學和共識算法,就不具體舉例了,因爲你可以找到很多大名鼎鼎的項目,但是涉及到應用層和協議層,卻並不是很多,或許ENS算是一個例外。
自從2013年,MasterCoin設計了ICO衆籌的方式後,以加密貨幣作爲標的物的衆籌融資模式逐漸开始流行,並且伴隨着ERC20等協議層的完善,極大的降低了發行和參與門檻,在2017年,ICO的發展達到頂峰。
讓我們回顧一下那段歷史,作爲標的物的Coin(也就是Token),也演化出了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實用性憑證和所有權憑證。前者類似於入場券,只有擁有這個憑證才擁有了使用目標項目的權利,事實上在ICO發展的早期,大多數的項目發行的Token均屬於這個類型,具有代表性的包括Mastercoin、NextCoin,甚至Ethereum(在早期的Ethereum的設計裏並不包含POS的規劃)。
而所有權憑證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我認爲離不开兩個契機,第一個就是名爲Sunny King的極客在2012年提出了Proof of Stake (POS),並且开發了Peercoin,我認爲這個概念最大的貢獻在於,第一次提出了一種使用Token承載某個專屬網絡所有權的範式設計,(雖然在這裏,Token承載的更多是一種分紅權),而後圍繞着網絡所有權的範式設計成爲了熱點,並伴隨着2018年,EOS的ICO迎來了發展的頂峰,然而過度的發展泡沫,以及遲遲無法兌現的應用大爆發,使得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
而所有權憑證的第二個發展契機,我認爲可以追溯到Compound發行Comp,這也徹底开啓了超金融化的自由資本主義Web3時代。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所有權憑證發展的重點都集中在對於底層網絡所有權的分配,而應用層似乎並沒有響應,事實上現在一些耳熟能詳的Dapp項目的誕生是非常早的,那時“管理員治理”+ “付費制“基本上是主流模式,直到Comp的出現,通過Token承載應用的所有權實現“社區共同治理”+圍繞這Dapp關鍵用途的“Mining激勵”的Dapp开發模式逐漸獲得了廣泛認可,並且快速發展。由於豐厚的財務回報、順滑的退出機制和自由的市場環境的特徵,使得大大小小的投資者們攜帶着海量的資金進入到Web3,類似古典自由主義網絡的變遷,行業再次伴隨着主要用戶構成的變化而迎來了變化,Web3的含義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讓我們來一起回憶一下Chris Dixon下的定義:
Web3 is the internet owned by the builders and users, orchestrated with tokens. In web3, ownership and control is decentralized. Users and builders can own pieces of internet services by owning tokens, both non-fungible (NFTs) and fungible.
至此區別已經非常明顯了,Web3從原本的對去權威和個人隱私的追求,逐漸轉變到了通過數字資產承載網絡所有權,從而實現網絡資源的再分配。在這樣的愿景下,數字資產的私有制和一個絕對自由的市場是終極目的,而去權威和個人隱私退化成了保證上述兩個目標的手段,這是一個重要的變革,這基本上完全等同於自由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的追求(事實上在政治哲學中,自由資本主義基本上等同於一種特定的、具體的無政府主義)。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指引下,對數字資產承載的價值類別和所有權分配方式的創新成爲主要演化方向,基本上,在最近激烈發展的去槓杆化浪潮到來之前,Web3行業中的主要創新集中在此。我們需要非常明確兩者的不同,因爲這將帶來兩個完全不同的評估標准,某些Web3項目在無政府主義Web3支持者看來非常優秀,但在自由資本主義Web3支持者看起來卻索然無謂,當然也存在完全相反的情況,歸根到底,是因爲意識形態的差異。
搞清楚這兩個主張的區別後,我希望可以探究下一波Web3的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可能是什么。從我個人而言,我更認可實用主義的一些觀點,在我看來,判斷某個觀念或事物概念的意義在於這個觀念對人的行爲上發生了什么效果,產生了怎么樣的價值,依托於形而上學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通常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也認可社會主義。
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我認爲網絡世界的發展大概率會沿着一個折衷的、低摩擦的路徑發展,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網絡意識形態圖譜么,大體上我們可以將古典自由主義網絡、無政府主義Web3和自由資本主義Web3劃歸到同一個片區,這是個技術權威主義網絡相對的部分,而未來的網絡世界意識形態會在藍色陰影部分中迸發出更大的能量。而驅動這個發展的核心在於,是否會有新的、更具普適性的價值主張被發掘,而從已有的一些成果上來看,我認爲數字資產基本上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者說圍繞數字資產的創新將繼續成爲Web3的核心驅動力。
首先我需要聲明的是,我並非不認可關於去中心化和隱私保護相關工作的價值,相反,我認爲相關的成果通常是具備啓示性的,只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個目標通常以密碼學技術的演進爲前提,受制於相關技術的發展,在這個理念支持下的一些產品大都在性能表現上不盡如人意,或者說相比於一些成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這些產品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由於密碼學作爲一個基礎學科,具有投入大,產出周期長的特徵,而以當前Web3企業的發展現狀並不相符,而且我不認爲這個局面短時間內會有改變。
然而針對數字資產的討論,情況將變得不同。到目前爲止,我依然感慨於Web3世界中的關於數字資產所有權(或者說加密資產)設計的精巧性,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包含三個方面:
一種只依賴技術擔保的所有權確認方法;
一種在物理形式上確保所有者對數字資產的支配具備排他性的數字資產實現方法;
一種依托於網絡的數字資產轉移方法;
毫不誇張的講,在此之前的任何技術方案和具體的產品對於數字資產的實現都不如Web3方案完美,而這也爲Web3中的數字資產帶來了更具實用性的價值,那就是高流動性和低成本的信任引導,爲網絡世界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認爲,下一波Web3的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將繼續是圍繞數字資產的創新,而且簡單來講,創新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开展:
* 範式創新:類似FT和NFT,每一種新範式的數字資產的提出都爲Web3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因爲新範式的提出給人以創新的具體邊界,具有指導意義。表面上來看,Fungible和Non-Fungible,這一對意義相反的類別已經足以涵蓋所有類型,但是我想表達的是,這是不對的,想象一下性別,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爲性別二元論理所當然,再看看現在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事實上,我認爲提出一些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不同特徵的Token範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Fungible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會有更多的維度被發現,當然創新的前提是要提出對應範式的具體應用場景才是有價值的。就在最近,Runes等新的數字資產載體的提出我認爲是一個非常好的开始;
* 價值創新:通過某種經濟模式或某種應用設計,結合已有的FT和NFT範式,承載某種新類型的價值,這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創新方向。以FT爲例,我認爲當前的FT承載的價值大體上可以抽象成以下幾種類型,實用性價值、成長性價值、分紅權價值和治理價值,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詳細分析這四種價值類型的不同點。結合目前行業的發展,我認爲信用價值很有可能作爲第五個維度,對此進行補充。
* 業務創新:這類創新通常以具體的業務作爲突破口,嘗試着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以期望達到更好的效果,這裏我認爲會有兩個具有潛力的創新路徑,第一個是傳統互聯網業務的轉型,利用數字資產的某些特性部分優化或改造現有業務模式,形成新的競爭力,第二個是對現有結合數字資產的使用模式的優化改造,或者也可以叫做對通證模型的創新,這類創新通常可以起到行業發展的催化劑的效果,類似於Yield Farming、X-To-Earn等均屬於這個範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Runes的火爆是加密技術發展的倒退-但也是Web3核心價值的最好體現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03263.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