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元宇宙之心
最近馬斯克“大战”OpenAI一事在科技圈鬧得沸沸揚揚,但隨着事件的不斷發酵,不少網友表示這個瓜“越喫越迷糊”......元宇宙之心團隊幫大家整理了本次事件的時間线,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當地時間3月1日,Elon Musk以違約爲由對OpenAI和奧特曼提起訴訟。
訴訟指控奧特曼等人背叛了OpenAI成立之初達成的協議,即保持“非營利公司”的身份。
隨後,3月3日奧特曼發文疑似回應:“這一切都發生過,這一切都會再次發生”,暗指之前被逐出董事會的事情。
緊接着,OpenAI也在備忘錄中回應,稱馬斯克是OpenAI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但已不再是該公司的一員。
OpenAI首席战略官Jason Kwon對於馬斯克指認OpenAI是投資方微軟的“子公司”表示否認,並稱此次訴訟可能源於馬斯克“如今沒有參與公司事務的遺憾。”
在此之前,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馬斯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並表示懷念之前那個通過創造更好的技術與他人競爭的人(也就是共同創業時期的馬斯克)。
同時,Kwon在備忘錄中也提到OpenAI的使命是“確保AGI(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並且與微軟存在競爭關系。
一位專注於公司治理和人工智能的律師Seth Kugler表示,馬斯克要想證明OpenAI因爲授權GPT-4而放棄了最初的使命,並保留了某些技術的專有權,將“非常困難”。
Kugler表示,要證明OpenAI的違規行爲,馬斯克必須證明GPT-4是通用人工智能。
去年,馬斯克开始組建一個團隊,开發一款與OpenAI的ChatGPT競爭的人工智能。目前,他已經在X平台(前Twitter)上提供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Grok。
此外,OpenAI的此次回應還提到了“政府機構的詢問”,這顯然是指最近報道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奧特曼去年被解僱和重聘一事的調查。
OpenAI的首席战略官Kwon表示:“去年11月的事件發生後,SEC要求我們提供相關的信息,目前,OpenAI正在配合調查。”
與此同時,OpenAI的开發者關系負責人在辭職1天後發布和本次事件看似有些關聯的推文:“开源Al應是开發人員、企業和人類的共同勝利。”
當地時間3月5日,OpenAI开始公开此次爭議的關鍵性證據,該公司首先公布了2016年1月的一封電子郵件對話。
聯創之一Sutskever在對話中說:“隨着我們越來越接近構建人工智能,开始不那么开放是有意義的”“不分享'科學'是完全沒問題的”。
而馬斯克回復說:“是的。”
這顯然與馬斯克此次提起訴訟的原因不符,除此以外,這次的訴訟中還有其他一些令人費解的指控,比如GPT-4是代表通用人工智能的 “微軟專有算法”。
在3月5日OpenAI的回應中,明確表示將駁回“馬斯克的所有指控”,並對埃隆關於公司放棄非營利性初衷的說法提出了自己的反駁。
這篇回應文章由OpenAI的五位聯合創始人撰寫,他們還補充道:“在我們討論營利性結構以推進公司使命時,馬斯克希望我們與特斯拉合並,或者他想要完全的控制權。”
“我們無法與馬斯克就營利性條款達成一致,因爲我們認爲任何個人對OpenAI擁有絕對控制權都有違使命。”
而馬斯克在起訴書中稱,OpenAI已經成爲微軟的“事實上的閉源子公司”,專注於賺錢而不是造福人類,OpenAI因此放棄了最初由他資助的非營利性使命。
馬斯克認爲,這構成了違約。雖然馬斯克在訴狀中提到了OpenAI的“創始協議”,但目前尚未公开任何正式協議,OpenAI的帖子也沒有直接回應是否存在協議的問題。
3月5日,OpenAI前开發者關系負責人Logan再次發文,表示思念首席科學家Ilya。
而在去年的奧特曼與OpenAI的糾紛中,Ilya最先發難,主導董事會把奧特曼开除了,並且始終堅持他與其他三名董事會成員堅持罷免奧特曼的決定。
甚至發文稱“开除奧特曼是捍衛公司使命的'唯一途徑',奧特曼的行爲和董事會的互動削弱了我監督公司AI开發的能力。”
在這個關鍵時刻,Logan的發文確實耐人尋味。
目前最新的情況是,面對OpenAI放出的“郵件”證據,馬斯克表示如果OpenAI把名字改爲ClosedAI他就放棄訴訟,暗諷OpenAI的不开源行爲。
隨後,網友迅速做出了相關圖片,諷刺感直接拉滿。
緊接着,馬斯克自己又發布了關於奧特曼的圖片,不過奧特曼的工牌被進行了P圖,“ClosedAI”幾個英文字母極其醒目,整條推文充滿了挑釁的意味。
看到這裏是不是大概搞懂事情的來龍去脈了?不過這事兒還沒完,估計還會有更多大瓜接連被曝,咱們就搬好小板凳繼續觀战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最新進展 OpenAI被嘲“ClosedAI” 馬斯克又急了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95498.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