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劉教鏈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還有不到一周,便是農歷二月天。這加密市場,也真的是一片草長鶯飛,春意盎然。
不久前,比特幣怒發衝冠,急破6萬刀重要關口。
破關口就是破圈,便會引發圈外媒體的傳播,增量關注和資金便开始被大量吸引。
趁比特幣稍事喘息,山寨便开始爭奇鬥豔,競相馳騁。
但比特幣似乎並不愿意給山寨太多出風頭的機會,於是今日再次向上發動,破65k,續創新高,繼續領漲!
恰如教鏈此前討論的:「如果從呼吸理論的角度看,現在還剛剛接近浮出水面(尚未),氣息已經快要把2021牛市吸的氣全部呼盡,如果不在中軌上方吸入更多氣,直接崩盤扎個猛子下來,沒有氣在水下呼出,怎么辦?似乎就不太合理。」
有星球會員問道:比特幣的終局是不是(超越)黃金?也就是,10萬億美刀規模的體量。
教鏈答:超越黃金未必終點。
恰恰相反,超越黃金,也許只是好戲开場。
最早接觸中本聰、參與BTC的密碼學家Hal Finney曾早在2009年就曾估計,BTC最終或將達到1000萬美刀。
細看下去,Hal Finney的對標,是全世界的房地產規模。
但是教鏈覺得,無論是對標黃金,還是對標房地產,也許都遠不足以描述BTC的全部潛力。限制我們思維的,是我們只能用已知事物去想象充滿巨大未知的未來!
教鏈認爲,比特幣的終局,或將等於人類全部剩余的價值總和!
未來,今日一切具有價值儲存屬性的東西,包括不限於法幣、房子、股票、黃金等等一切,都將經歷“去價值存儲化”(de-SoV-ization —— 教鏈合成的新詞兒),回歸它們各自的使用價值,而不再爲人類承擔價值存儲的功能。價值存儲功能,將統統歸於BTC,由其承載。
在人類還是“地球人”,未能脫離地球,移民火星或者其他星系之前,比特幣的使命不會結束。
在智人(Homo sapiens)從地球物種進化爲星級物種之後,又該如何克服光速有限、比特幣數據同步延時等問題,暫時無法預料。
前日問小朋友們是否知道,作爲智人,是身上的哪個器官,把我們和其他所有動物區分开來,成爲地球上最頂級的掠食者的嗎?
小朋友們先對答說:是大腦。
我舉起手擺了擺,說:不對。再想想?
小朋友們略顯遲疑,試探性地反問:是手嗎?
我笑了笑:對。正是我們的雙手。
當猿人進化出了對生拇指的雙手,就擁有了地表上具有最強攻擊力的暴力器官。
在直立人站立起來之後,古猿人最後的天敵 —— 恐貓 —— 永遠滅絕。一切原本的地表掠食動物,都在人類超強投擲力的絕對實力面前甘拜下風。人類嬰兒的啼哭聲,成爲地球上所有中大型陸生動物刻在基因裏的深深恐懼。
爲了配合雙手的靈活使用,人類的大腦飛速進化。智人誕生了。
人類雙手的靈巧勞動,並不是創造或毀滅宇宙中本已有之的物質元素,而只是把各種原子排列組合,重塑形態。
距今200-300萬年前,是人類社會的石器時代。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人類用靈巧的雙手,把二氧化硅重塑成各種於自己有用的形態,譬如石刀、石斧。
人類文明進入硅基時代。
相比於其他動物,把硅(Si)玩的最好的“人”勝出了。
3000-5000年前,人類學會了制造鐵器。但是,文明進入鋼鐵時代,得一直到18世紀工業革命。鋼鐵洪流,在战場上,在馬路上。鋼鐵產量,成爲工業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指標。
雖然硅(房子的主要材料)依然重要,但是鐵(Fe),才是決定國力的根本。
人類把鐵原子捏成導彈、捏成航母、捏成汽車、捏成工業機器人……
人類文明進入鐵基時代。
把鐵玩的最好的國家勝出了。
幾十年-幾年前,計算機、互聯網,手機、AI(算力芯片)、礦機(算力芯片),信息技術洪流滾滾,正在重塑着人類文明的形態。芯片的主要元素,正是硅(Si)。
人類把目光重新聚焦到硅原子上,把它從沙子裏提煉出來,在上面用激光雕刻各種電路,變成計算芯片。
把硅玩的最好的公司,股價已經漲上天了。比如,英偉達。
人類文明,螺旋式上升,此話不虛:從硅基文明時代,到鐵基文明時代,如今,正在再度开啓硅基時代。
硅是非金屬,還不懂金屬的遠古人類能找到的最好的貨幣就是一些非金屬貨幣,比如貝殼什么的。
鐵是金屬,於是懂得金屬的近代人類,逐漸發現同爲金屬的黃金,是鐵基文明時代更好的貨幣。
當人類重新認識硅,了解到硅是半導體之後,基於超純硅的芯片,賦予信息以數字形態——比特(bit),於是最終在2008-2009年誕生了比特幣。
黃金相較於貝殼,是具有文明代差的貨幣物。比特幣相較於黃金,也是具有文明代差的貨幣物。
硅原子還是那個硅原子,芯片卻不再是石頭磚塊。
信仰房子的人,和信仰BTC的人,思想上就屬於完全不同的文明時代。不能對話,實屬正常!
所有的文明時代,都是人類用雙手勞動創造。
勞動改造了人。
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人進化出了不同於任何動物的手,靈巧的、適宜勞動的手。
當這雙手的辛勤勞動所獲取的物質資料,剛好滿足人的自身需要時,沒有任何剩余。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自然界的本底波動性就會要了人的命。
於是人們更加努力,盡可能地辛勤勞動,生產出超出現時所需的東西,以備不時之需。
未雨綢繆,是人類的本能。大多數動物都是這頓喫飽,下頓再找。只有人類會在喫着這頓的時候思考,未來喫什么。
生產力進步,也就成爲人類永恆的追求。
我們生產,總是超出我們的消費。當使用貨幣這個統一度量衡來衡量這個超額生產,便體現爲賺的錢超過花的錢,收入超過支出。企業也是一樣。
人們甚至發明了一個成語,“量入爲出”,並視之爲一種美德。
企業家要追求利潤,炒幣者要低吸高拋,本質上都是同樣的人類本能的外化表現。
當賺的錢超過花的錢,當收入超過支出,於是便形成了儲蓄。
但是,凱恩斯卻提出了驚人的觀點:儲蓄是個體的美德,卻是整體的危機。
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生產大於消費,那么所有人加起來,就必然會有總生產大於總消費。這些總超額生產賣不出去,就造成了產能過剩,進而引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凱恩斯在他的《通論》(全稱《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裏面說,儲蓄這件事,與其說是這個人要把今天的消費推遲到未來,不如說這個人就是決定了今天不消費。
今天如果我少喫一碗面,明天再喫,明天我喫的面絕不是今天的這一碗。今天的這碗面,要么被另一個人喫掉,要么就過剩了。
而賣面的老板,卻必然會希望能夠盡可能賣出去最多的面。因爲,勞動力是最不保鮮的資源,今天闲着不使用,是決然無法推遲到明天去使用的。光陰不再來,只爭朝夕。
推理到極限情況,所有人都決定今天少喫一碗面,把錢存下來,面就絕對過剩,而拉面人今天的勞動力就只能白白浪費了。
儲蓄金錢,即所謂的存儲價值,絕不等同於儲蓄物資。儲蓄金錢,並沒有什么物質被保存下來留待未來之用。
儲蓄金錢,就意味着減少消費。減少消費,就導致了兩個後果:要么,生產者不顧一切虧本生產,於是生產過剩;要么,生產者量入爲出,減少生產,於是經濟衰退。
因此,凱恩斯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從消滅儲蓄這件事入手 —— 雖然這乍看起來非常反直覺!
很顯然,數學是無情的。如果想配平生產和消費,使之相等,就必然會需要有一部分人或者企業、機構的消費大於生產,也就是說,不僅不會有儲蓄,還需要借貸消費!
也就是說,原公式:生產 - 消費 = 剩余 > 0
現在通過貨幣手段促進借貸消費,使得公式變成:生產 - (消費 + 負債消費) = 0
剩下的問題只是,讓誰來背負這沉甸甸的債務?是赤字开支的政府,還是貸款买房的居民?
但是凱恩斯的解法卻從經濟基礎的底層消解了人類誠實和節儉的美德,並讓金融的鐮刀收割了全社會的剩余,激發出了貨幣超發、消費主義、信貸泡沫周期以及貧富差距急劇增大等等問題。
這個問題也許還有另外一種解法!
在這個解法誕生之前,人們思考的解決方案都是在“重新分配剩余”這個思路上打轉。主流的思想其實就兩種:一種是按照權力來重新分配剩余;另一種就是凱恩斯的按照負債能力來重新分配剩余,把剩余給消費掉。
如果有這樣一種生產,從消費的角度看,它完全不生產任何東西,只是純粹消耗生產所需的物資和能量,而它的消耗量可以自動動態調整,使之總是恰好“浪費”掉剩余產能,那么,生產和消費就能重新歸於平衡。
其實信息產業、內容產業、AIGC產業也是一種“浪費”掉過剩物質產能的辦法,只可惜,由於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人類對於內容的消費力也是有天花板的!信息爆炸、信息過載之後,現在又出現了生產力更強的AI,內容產業自身也陷入產能過剩困境了。比如,大量up主撤退,大量尾部創作者難以賺到什么錢,都是過剩的表現。
上面所說的這種特別的生產,我們姑且暫時稱之爲“POW”。
於是原來的公式:生產 - 消費 = 剩余 > 0
就會變成:(生產 - POW) - 消費 = 0
不平衡的公式被配平了!
可見,在最終的平衡公式中,“POW”的“產能”就恰好與原公式的“剩余”完全相等。
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也是一種嘗試,通過對生產的消滅,來迫使生產消費平衡。但是,與我們提到的這個“POW”非常不同的是,歐洲工人運動搗毀機器,是一種破壞(從這個意義上講,战爭何嘗不是一種終極的再平衡——毀滅性的再平衡?);而“POW”,不僅不是一種破壞,而且是一種生產!
對生產資料的破壞顯然是一種浪費(waste)。從宇宙的視角來看,不做任何價值判斷的情況下,消費和浪費實在是沒有什么區別,都是價值的耗散,熵的增加。
而人類所謂的生產活動,對宇宙而言同樣是消耗能量、造成熵增,只不過,與消費或浪費不同的是,生產活動會在局部造成熵減 —— 即對原子、比特等勞動對象進行了有序化的組織。
开採黃金,其實也是一種淨耗能極高的生產活動。但是,與开採黃金不同的是,开採黃金是擴大產能就會开採出更多黃金產量,而這個“POW”的產量卻不會隨着產能的增加而增加,甚至在任何一個時間窗口之內,無論人們向其投入的產能是高還是低,都不能增加或減少其產量!
當其產量達到一個上限值之後,它仍會繼續不停地消耗產能,而不能生產出任何產量,從而真正成爲一種淨消耗型的生產。
這個淨消耗產能的特別的生產“POW”,其產物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BTC(比特幣)。
“POW”消耗了能量,卻不產出任何可供消費之用的實用之物,只是用一個價值符號BTC來標記這項生產活動的成果,而BTC不是隨着產能擴張而增加,卻是具有上限的有限數量,並調節生產難度來消耗掉任意大的產能,其有限數量可以確保永遠不會滿足人類的欲求,永遠不會出現任何過剩問題。
在比特幣誕生的十幾年來,數不勝數的經濟學家,甚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反復批評比特幣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是一種純粹的浪費。
他們徹徹底底地錯了!他們身爲經濟學研究者,卻早已把經濟學祖師爺們夜不能寐、孜孜以求所要解決的經濟學根本問題給忘到了九霄雲外。
比特幣,恰恰就是在凱恩斯之後的時代,最有可能成爲徹底解決掉這個困擾人類文明幾百年的經濟學根本問題的答案!
而這種解決方案,不需要任何人或者政府部門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不需要破壞和毀滅人類辛苦積累的生產資料和財富,因此也就不需要破產,不需要暴力革命,不需要流血战爭,就能淨消耗掉過剩產能,讓人類內在不平衡的經濟系統自動保持平衡。
當人類最終認識到BTC生產的這一重大意義之後,我們就能從上面的最終平衡公式:(生產 - POW) - 消費 = 0 變形得到:
BTC存儲價值量 = POW淨消耗 = 生產 - 消費 = 剩余
這變形後的公式就是比特幣終局明確、清晰的表述:BTC的總價值量將等於人類全部剩余的價值總和!
BTC的生產並非一種浪費,恰恰相反,同樣是乍一看起來違反直覺的,沒有BTC的生產才會產生更大的浪費。恰如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在2010年8月7日所指出的:“沒有比特幣就會是一種淨浪費。”(not having Bitcoin would be the net waste.)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比特幣終局:或將等於人類全部剩余的價值總和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94852.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