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0日,日企東芝(Toshiba)正式從東京證交所下市,結束74年掛牌歲月。它是曾經風光的企業財閥,日本經典職場漫畫「島耕作」系列更以它為藍本描繪。令人不勝唏噓之外,對許多企業經營者而言,更是一記警惕。東芝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何公司厲行數字管理,要求員工一切往業績看導致失敗?現任社長島田還能力挽狂瀾嗎?
許多人或許還記得手邊的第一台筆電、DVD播放器,他們可能都來自那個令人熟悉的日本企業——東芝(Toshiba)。這家企業的知名度不只如此,自1875年成立以來,便創下許多「日本第一紀錄」,包括日本第一台電風扇、電動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等。而日本弘兼憲史描繪的經典職場漫畫「島耕作」,影射的知名電器集團「初芝」,其實就是以東芝為藍本。
但輝煌終走向沒落。12月20日,東芝正式從東京交易所下市,結束長達74年的掛牌歲月,如今由日本產業夥伴株式會社(JIP) 為首的財團收購並掌管,令許多人不勝唏噓,感嘆其為「時代的眼淚」。
從美國《財星》雜誌每年評選的世界500大公司(Global 500)排行來看,東芝也從10年前穩居百名內的地位,極速退至400多名,如今落入榜外。
對許多企業經營者而言,這更是一記警惕,因為東芝的今天,難保不會是其他人的明天。如今回首東芝近20年來的發展,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話說從頭,這間企業最深的傷痕,早在2015年就曝光在眾人面前。當年,東芝爆發震驚全球的財務造假醜聞,在過去6個會計年度間,共虛報高達1562億日圓的獲利金額,也導致連3任社長西田厚聰、佐佐木則夫、田中久雄集體請辭。
「這是東芝140年歷史上最嚴重的品牌形象受損事件,」時任社長的田中久雄當時在記者會上如此致歉。
但傷痕不是一天造成,之於整間企業早已是久治不癒的沈屙,歸納東芝犯下的第一個大錯,便是花太多錢賭注在不確定性高的新事業上。
2000年初,東芝正面臨許多企業都難以避免的一段過渡期——既有事業走向沒落,新事業又尚未成氣候。2005年,新社長西田厚聰上任,欲改善陷入停滯的現狀,將眼光放向半導體部門及核能發展上,尤其鎖定美國核電設備巨頭西屋電氣(WH)。
為了與當時也有意收購西屋的三菱等大廠競爭,西田厚聰竟不惜花費市場估值三倍以上、高達54億美元的金額搶下西屋,可說是造成數年後財務黑洞的關鍵原因。更不幸的是,接連而來的金融風暴、311地震造成的福島核災,都大大衝擊東芝砸大錢勾勒出的「核電夢」。
不過,夢碎也不能全歸因於大環境的不利,東芝犯的第二個大錯,起因於組織過度競爭,加上「數字至上」的思維,導致問題愈演愈烈。
這同樣得從西田厚聰開始談起,他於1975年進入東芝,曾擔任北美、歐洲地區高階主管,在筆記型電腦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助公司順利打入美國市場,立下大功,此後負責掌管PC部門,透過大幅擴大委外代工比例降低成本,短期內扭轉虧損的低迷。
看似是好事一樁,背後卻有不少隱情。2015年財務醜聞爆發後,《日經新聞》採訪多名東芝資深人士,指出2000年後公司盈利結構愈趨不穩定。西田厚聰上任後,更會在例會上向員工施加壓力,要求改善財務狀況。也因此,在「數字至上」的壓力之下,包括跟供應商間透過買賣價差,來美化獲利數字等陋習,便逐一浮現。
2008年金融風暴衝擊營運,為維護公司經營一切正常的假象,作帳現象便愈趨嚴重,加上陸續繼任的佐佐木則夫、田中久雄為了證明自己的領導能力更佳,不惜採取更高壓的手段來實現帳面上的盈利,才導致問題愈演愈烈,終於釀成醜聞。
其後幾年,轉型與組織管理失利鑄下的錯,只好用本業來賠。包括出售影像感測器部門給 Sony、出售醫療子公司東芝醫療系統(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給佳能、出售記憶體事業給美國投資基金貝恩資本為首的財團等,甚至連集團最具代表的白色家電事業、筆電事業,最終都分別出售給中國美的集團和夏普。也因經營不善,陷入混亂的股東紛爭,內部人才不斷出走。
今年9月,私募股權公司日本產業合作夥伴(JIP)以140億美元(新台幣4500億元)完成對東芝的收購,並留下原任社長島田太郎繼續經營,才暫時結束多年混亂。島田太郎則宣布,日後東芝將轉型為「靠數據賺錢的公司」,透過數據解決社會和產業難題。
東芝日後能否靠新策略東山再起尚不可知,無論如何,長達20年的經營失利,已足夠成為企業界引以為戒的借鏡。
延伸閱讀
(本文出自2023.12.28《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神級日企的失敗 過度重數字、轉型不利...東芝下市帶來哪些啟示?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8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