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閃電HSL
隨着比特幣加入鏈上發行“本地”資產的競爭,在鏈上發行本地代幣現在成了所有公鏈的標配了。
鏈上發行資產的協議或方案,以太坊的ERC20標准無疑是最成功的。
ERC20標准的安全性和以太坊基礎代幣ETH幾乎是一樣的。加上幾乎主要是因爲ERC20的合約經常會因爲過於復雜而導致一些安全問題。
ERC20代幣是純鏈上的代幣,所有的代碼都是部署到鏈上,完全受礦工審查和驗證。
但erc20也有一些復雜的功能會被放到鏈上,比如代幣的圖片Logo大部分是保存在鏈外。但這些都是無關乎安全性的。
這種純鏈上對安全性、對功能、對用戶的體驗就非常有優勢了,比如區塊瀏覽器是統一的,不需要專門开發erc20的瀏覽器。
ERC20的可編程性是最好的,想幹啥都行。發行、增發、鎖倉、條件解鎖、staking、swap、lptoken、借貸……什么功能和用法都可以使用ERC20來實現。
ERC20被比特幣等UTXO部分死忠粉瞧不起的是其可擴展性不夠。
ERC20代幣對以太坊的世界狀態膨脹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對於用戶來說erc20代幣的礦工費太貴了。
ERC20對用戶來說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太復雜了,普通用戶基本上無法閱讀erc20合約代碼,只能相信錢包商、交易所等。
Taproot Assets目前發展還不是很成熟,沒有很好的成功案例,只能從技術實現上去分析。
安全性上Taproot Assets和比特幣的接近,是受比特幣礦工驗證的。
但Taproot Assets並不是完全是鏈上的,鏈上只會保存代幣的二叉樹的樹根,而整顆樹需要另外使用客戶端軟件來保存。閃電網絡實驗室依據Taproot Assets的協議實現了一個版本,使用了一個叫“universe(宇宙)”來保存Taproot Assets的全局狀態。
即使用Taproot Assets發行資產,是需要除了比特幣鏈之外再運行一個客戶端的。
Taproot交易的解鎖腳本原件都是只能保存到用戶錢包本地的,這玩意不可能上鏈。
而礦工節點本質上是不知道有Assets這玩意的,所以必須需要有universe客戶端的存在,如果丟失了universe裏所有的代幣數據和歷史狀態,這個代幣就會變得不可用了。
但理論上,我看Taproot Assets的技術原理,是可以在比特幣區塊裏讀取所有的相關Assets歷史交易恢復來universe的。
這種非純鏈上的代幣解決方案還是犧牲了一些安全性、功能性和用戶體驗的。
至少區塊瀏覽器肯定是不統一的。
在功能上,Taproot Assets肯定要比ERC20差好遠,理論上可以使用BTC和Assets兩者進行原子交換來實現dex,但也只能使用電商模式,就像現在的NFT市場一樣,而無法做成Uniswap這種LP資金池模式。
這些犧牲換來的是對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壓力小,這是比特幣最大的目標。即Taproot Assets協議並會不會造成比特幣完整節點額外的成本,這些代幣就和普通的比特幣的交易一樣。
之所以brc20代幣被bitcoin core开發者討厭,主要原因就是這個協議的設計極大地推動了UTXO數量的激增,每一次brc20代幣的鑄造、轉账都會留下兩筆小的UTXO,並且幾乎是永久不會被花費的。
Taproot Assets的礦工費基本上和比特幣交易是一樣的,不會產生太大的差別。這和以太坊裏的erc20代幣往往比eth礦工費貴很多是不一樣的。
BCH的CashToken的安全上是幾乎和BCH主鏈一樣的,是受礦工審查和驗證的。
CashToken是純鏈上的,級別和ERC20類似,就是有些Logo之類的會被保存在Opreturn字段裏或者鏈外IPFS裏。
在功能上CashToken要比Assets豐富一些,受益於BCH腳本引擎裏更多的Opcode,CashToken可以實現諸如Lptoken Swap這樣的功能,但還是要比uniswap那樣差一些,CashToken的LP都是相互獨立的,兩個代幣被鎖定在同一筆交易的腳本裏,但不同的交易是相互獨立的,這和Uniswap裏的Lptoken是完全池化的還是有差別的。
CashToken結合了BCH的covenants(契約)也可以設計也一些簡單的defi。
對於用戶使用來說,Cashtoken會比erc20更簡單,礦工費也更便宜。
CashToken對BCH的可擴展性壓力也不大,CashToken造成的UTXO膨脹和普通的BCH交易是一樣的。
以上是我調研的結果,不知道對大家是否有用。
UTXO生態上的代幣協議技術層面已經准確好了,看應用層面了。希望UTXO生態做的越來越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ERC20 vs Taproot Assets vs CashToken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7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