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大陸外交戰略的核心支柱,是以修建亞非拉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打破貧窮與動蕩,同時以消化過剩產能、保障能源與糧食供給、帶動西部地區的開發,以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等為目的。
日前一帶一路倡議剛滿十周年。開展之初,反應極佳,但到了後期,因疫情、斷鍊、經濟低迷與貪腐、債務等問題,情況較差,再加上美國的圍堵與制裁,一個全球化已變成兩個半球化,一帶一路的效果也深受影響。但至今為止,一帶一路倡議共簽訂3000多個投資項目,200多份合作文件,貿易總額自2013年的1兆美元增加為2兆美元,卻已產生相當促進發展的效果。
面對這個情況,西方國家也開始反制。2021年G7推出「重建更好世界」倡議(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將募集私部門資本,針對氣候、衛生與數位科技、性別公平等進行投資,有助於縮小開發中國家40兆美元的基礎建設缺口。但不久後傳出有歐洲盟友懼於開罪北京而意興闌珊,故該倡議前途未卜。
2022年 G7又提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GII)計畫,乃基於「藍點網路」(Blue Dot Network,BDN)的信任原則,由美國、日本和澳洲建立聯合專案,旨在支援對全球高品質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以擺脫上述「重建更好世界」的陰影,比如美國與印尼宣布建立小型模塊化反應爐核清潔能源夥伴關係,但合作項目也極為有限。
2023年9月,拜登總統在參與G20峰會時,又提「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將與印度、法國、德國、沙烏地與歐盟攜手,透過大規模發展鐵路與港口,一條東部走廊連結印度與波斯灣地區,另一條北部走廊連結波斯灣地區與歐洲,來替代一帶一路。其主要目的在刺激經濟成長,改善參與國之間的政治合作,但現又受到中東戰爭的影響而難以施展。
兩年前,歐盟也希望通過「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項目,將投資引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明確表示要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競爭。如今,該倡議在布魯塞爾將舉行第一次峰會,看似有新的發展。
若與一帶一路相較,十年來,中國已經向全球分配了約9000億歐元的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而歐盟則希望在2027年前啟動3000億歐元投資,只招募了不到60個夥伴國,中國則與151個國家有合作。
由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者需要向中方申請高額貸款,並由中國公司承包項目,而歐盟與夥伴國,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公平的條件展開合作。況且,歐盟的經濟和投資計畫並不像中國那樣重視交通和基礎設施,而主要在能源、醫療和教育等領域推動環保、永續和綠色項目,比如在非洲國家建立疫苗生產基地,或進行能源領域的綠色轉型,並在非洲獲得稀土等。
綜上所述,這些項目大部分的投資來自歐美國家的私營公司,採用國際公認的技術標準,雖然立意甚佳,但人多意見多,此乃與一帶一路由政府主導的最大不同點。此外,西方國家在一些項目上領先,比如綠色能源與德國的機械工程等,但這些企業都是以營利為目的,能否達標,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更重要的是,由於西方國家反制一帶一路而提出的諸多案例,更使得相關參與國受惠,也是不爭的事實,更可顯現一帶一路的後續效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專家之眼】一帶一路倡議的後續效應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7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