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導,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遭遇文化衝擊,克服障礙才能真正蛻變為一家跨國企業。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規模有多大還不清楚。第二期工程已經展開,兩期工程完工後合計年產逾60萬片晶圓,這會是一座中型工廠。台積電已取得足以再進行四期擴建工程的土地,但該公司供應商的幾位高管表示,目前不認為六期都會建構完成。
光第一期就充滿挑戰,進度延遲。在美國,晶片廠大多選擇三家工程承包商,即辦公樓、水電基礎設施和無塵室,但台積電分做20或更多項專案,根據崇越科技共同執行長李正榮,這是「為了節省成本」。他還說,在台灣,大家很習慣由上而下的處事方式,但在美國,溝通並不順暢。
最近,台積電努力尋找熟練技師安裝先進機器設備。6月增派了500人赴美協助。專家表示,在EUV方面,美國確實經驗較少,除英特爾的奧勒岡州技術研發中心外,美國工廠還沒安裝過EUV。
台積電在美供應鏈的問題也很複雜。Bain半導體專家Peter Hanbury說,台積電在台灣有強大生態系統支援,其中許多是小企業,這些人不一定跟著台積電跨海赴美。有幾家化學品供應商已在鳳凰城南邊購地,打算建廠蓋倉庫,但相對於在台灣能直接入駐一切就緒的工業園區,他們在美國必須自行處理道路連通和水電許可申請,部分廠家很震驚,且建廠成本飆升。
高管和分析師相信,台積電真正的挑戰在於像台廠一樣讓美國廠能高效營運。台積電在製程技術的每個新階段都能快速提升良率,主要是授權工程師在現場進行調整,這與英特爾要求每家新廠都按奧勒岡技術研發中心移轉出來的參數「精確複製」形成對比。但那種高效模式有很大程度仰賴開發新製程的團隊搭一小時高鐵就能立即到場,如今亞歷桑那與台灣相距20小時飛行時間。這種方式已開始調整,崇越說,向台積美國廠提供的材料都被要求要和同樣是5奈米製程的南科18廠一模一樣。
對於工程師,台積電可能發現,在美國無法賦予和等同台灣的自主權,因台灣員工通常具備四年工學院訓練,美國卻沒有。美國的工學院畢業生有薪酬更高的工作機會,擔心進了工廠會失去創新性工作的機會。台積電在鳳凰城已僱用預計4,500名員工裡的2,200人,但近半來自台灣。
有些美國的年輕工程師視台積電是不錯的職涯起點,但計劃早早跳槽。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恐將面臨它所不習慣的高流動性環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金融時報細數台積電在美遭遇的文化衝擊 能否克服障礙還未知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6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