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受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全球皆面臨缺工,日本尤其嚴重。2022年4成的日本企業已開始僱用70歲以上長者,在10年間成長2倍。
2.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中高齡員工繼續工作的原因,近8成是為了維持生計,平均壽命的延長讓更多人擔心「未富先老」。
3.然而即使中高齡勞參率提高,從薪資差異與工作內容可看出高齡歧視仍存在。當人口結構變化已成定局,優先體認到高齡勞動力的重要性並有所投資的企業將擁優勢
關於活到老、做到老:日本有80歲星巴克最老服務生、93歲麥當勞最老夜班店員,2020年有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92歲「全世界最高齡辦公室主管」。
這些曾經是新聞,現在成為常態。當自動化和AI都未能補足日本的人力缺口,日本將勞動力的希望押注在老人。2022年,4成的日本企業已經開始僱用70歲以上長者,是10年前的2倍。
日本是全球老化最快的國家,幾乎每3個人就有1個是65歲以上的老人。不只日本,全球超過一半人口,都生活在正在老去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20年內,全球22%的人口都會是65歲以上的長者。
變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未富先老」。
當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從66歲增加到73歲。如果退休年齡不變,身上的儲蓄要支應比過去多出約10年。加上高通膨、低利率等經濟不確定性,退休準備金的門檻越來越高。
以台灣為例,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能讓國人安心退休的退休金水位已達2000萬元。
擴大的財務不安使得台灣退休年齡遞延至70歲,日本《富比世》也報導,相較60歲世代則是成長7.9倍,70歲世代在網路上搜尋「找工作」的次數增加近54倍!
厚生勞動省調查顯示,被問及持續就業的原因,有近8成的中高齡員工提到「維持自己和家人生計」,其他33%提及「生活意義和社會參與」、21%提及「有益健康」。可看出其實不少人不是為了自我實現工作,擔心年金領取年齡延後、老後生活費等,才是多數高齡者持續工作的主要原因。
長者過去不是企業解決缺工問題的首要選擇,但當高齡、少子已成定局,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張手歡迎中高齡勞動力。
高齡勞動參與率在供給與需求同時升高下達到高峰。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Company)最新調查預估,2031年G7成員國(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日本、加拿大)中,55歲以上的高齡就業者將至少佔總勞動人口的4分之1,相當於每4個同事,就有1位是長者。
儘管就業市場對中高齡員工的需求擴張、政府也帶頭鼓勵,但中高齡就業不只是失業和就業與否的問題,從工資與工作內容來看,就業市場仍存在高齡歧視。
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的10年間,65歲至69歲勞工的平均工資上漲了6%,但70歲以上勞工的平均工資下降了9%。70歲以上勞工的勞動參與率即便創新高,並不代表他們總能找到好工作,建築與護理產業是高齡勞工佔比最高的產業達15%,再來則是交通運輸行業,超過10%。
台灣情況也類似,高齡勞動就業率以支援服務業(包括保全、清潔派遣工等)佔比15.3%最高,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則以15.2%居次,顯示當年齡歧視仍存在,中高齡勞工回到職場後往往只能接受年輕勞工因工資低和身體艱苦而迴避的工作。
長期研究勞動力的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預估,「未來一般大眾都要工作到70歲左右」。企業應體認到這群過去被認為年紀大了、能力比年輕人差的這群中高齡員工,未來將成為企業的中堅階層,應視為一般員工提供教育訓練、進修機會等投資。
根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Company)全球僱主調查,當前只有約4%的公司致力於幫助高齡勞工融入或支持多代勞動力的計劃。然而隨著人口結構不斷變化,企業未來的優勢或許就建立在對於中高齡員工的招聘、留任與再培訓的投資。
高齡化往往被視為對經濟有害,然而倫敦政經學院學者提出在「老年勞工保持健康狀態」的情況下,不只能避免經濟衰退,甚至能獲得顯著經濟效益。中高齡勞工不應只被當作便宜穩定的勞動力補充,越來越多企業能夠活用中高齡員工對於知識經驗的積累、比年輕人更高的薪水彈性重新設計勞務,創造高齡勞工與企業的雙贏。
台北晶華透過半職工作、全職福利招募高齡員工,讓他們能上午工作、下午接孫子;麥當勞也同樣透過高齡工作者,補足上午時段學生兼職員工因上課無法支援的缺工時段。善用高齡勞動力,讓這兩個服務業龍頭,不只免於缺工早成的營收下滑,反而因為持續維持產能滿載,和對手拉開距離。
東京川口市一家零售電子產品公司於2021年取消退休年齡限制,開始聘用多位80歲以上的員工。董事長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基於年齡的限制,不適合這個長命百歲的時代。不好好利用老人,真是一種浪費!」
延伸閱讀
※本文由商周.com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4成日本企業開始僱用70歲以上高年級生 3張圖看高齡就業趨勢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6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