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部和東部海域進入旗魚洄遊季,漁民蓄勢待發。台灣捕旗魚有流刺網、延繩釣、定置網及鏢刺4種漁法,其中古早傳統的鏢刺法因風險高且漁獲不如其他漁法,漸走入歷史;恆春後壁湖漁港60歲江榮龍是屏東僅存被喻為「海上獵人」的鏢魚手,卻有後繼無人即將失傳的感傷,為他記錄的文史工作者說,鏢刺法難度高堪稱藝術,但該支持的是對海洋環境的永續價值,現在卻看著珍貴的海洋漁業文化在眼前點滴流失。
江榮龍的91歲父親江新潭,15歲隨舅舅到台東新港學捕魚和鏢魚,從見習的副鏢手當起,20歲鏢得10尾大旗魚後升任正鏢手和船長,之後帶回船首有鏢魚台的漁船回恆春老家;兒子江榮龍國中時跟著父親學,30歲後技術更純熟,最高紀錄曾鏢到466公斤白皮立翅旗魚,近年漁獲量不如過往且年紀漸長,也期待傳承鏢旗魚技法。
江榮龍說,每天秋冬旗魚洄遊經過,是屏東和台東漁民的重要漁穫,鏢刺法是從日治時期就進的傳統漁法,僅靠靠雙眼與手持三叉鏢槍,獵捕大型掠食性迴遊魚類的旗魚,旗魚遊速快又兇猛,需頂著風浪在鏢台上站穩,與海浪、旗魚搏鬥的驚險場景,是場人與大魚的對決,需靠團隊合作,但漸被其他高效率且安全的漁法取代。
他說,鏢魚手要有體力、肌耐力和膽識,秋冬外海風浪大,追魚時顛簸不在話下,站在1公尺正方、斜坡的鏢魚檯,僅靠腳下寬約10公分的布繫綁,身體須隨浪頭擺動,還得緊握重感約20公斤的魚叉槍,緊盯前方浪中快速遊動的魚蹤,背鰭浮出水面的短暫時間是關鍵,在魚現身時,要清楚用手勢傳達給船長航向,抓準時機下鏢。
「可惜就要在我們這一代消失了!」他說,鏢魚手養成約5年,學看流水、站穩鏢台、手勢,現在多使用流刺網、延繩釣、定置魚網等大量捕捉方式,海洋資源日漸枯竭,鏢獲的旗魚因運動量大、肉質佳,價格較其他漁法高,但收入不穩定又具危險性,年輕一代沒人要學,對這項傳統漁獵法留存雪上加霜,感嘆不久將成「絕技」。
文史工作者念吉成說,鏢刺法的漁獲遠不如其他漁法,且具高危險性,但真正該支持的是它對於海洋環境的永續價值;以保存台灣海洋漁業文化為使命的「第一哩路基金會」創會會長許宗賢告訴他,花蓮和台東仍保留數艘鏢魚船,同樣面臨鏢魚手後繼無人的窘境,在這項絕技尚未被歷史洪流淹沒前,先為這對僅存的父子檔做記錄,看著它將眼前消失,心情五味雜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海上獵人」鏢旗魚博浪也博命 屏東最後鏢魚手感傷後繼無人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6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