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2023年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台灣館,有高數十公尺的裝置藝術,還有狹窄的復興號車廂,象徵客家人早期搭火車打拚的歷史!現場包括桃園、新竹、高雄與屏東等14個縣市,展現客家文化開枝散葉的結果,包括苗慄三義木雕、雲林「西螺七嵌」與客家美食「蔭洋香瓜」等。
台灣約有466萬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桃園、新竹、苗慄、雙北等14個縣市,其中人口前2多的是桃園與新北,分別有90萬人與67萬人,但因為靠近都會區,客家文化相對沒有被彰顯出來,但全國最早有種植油桐花的地方是新北,在桃園區則可以透過埤塘的光影互動裝置,還有知名客家作家鍾肇政的筆觸,了解客家人在桃園的發展。
接著,導覽員帶大家走到台北展區,以台鐵「復興號」的車廂作為設計概念,裡面還可以透過QRCode掃描牆上火車標語,就可以跑出標語的客家語,讓民眾了解早年許多客家人搭著火車到台北打拼;而客家人在台北主要從南機場開始擴散,在1988年也發起「還我母語運動」,展覽也保存很多現場的抗爭畫面與史料。
記者進入到新竹縣展區,首先可以看到高數公尺的木製裝置藝術「信念匯聚之地」,象徵客家文化深植於河谷丘陵之間;而在新竹市,過去客家人主要從事建築工、五金產業,加上現在的竹科,展區便有投影互動光牆,只要把手放在牆上,就會出現五種象徵客家人從事產業的顏色從手中暈開,讓民眾了解客家人的發展史。
苗慄、台中則有較多客家莊,苗慄展區是由當地有名的「登窯」,導覽員用手指著圓拱門、紅磚牆的設計,述說過去苗慄客家人的燒陶史,至今仍有很多藝術創作,當然還有三義的木雕;台中則是大埔客家沿著大甲溪流域,建立依山傍水的山城聚落,「當地客家人對乾淨的水非常要求,甚至認為可以治百病,」導覽員笑說。
導覽員還介紹說,客語主要分成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五大腔調,其中雲林的客家人多數是從詔安來的,因此很多客家文化與其他地方不同,現場也展出客家文化三寶:布袋戲、客家舞獅與「西螺七嵌」,客家舞獅與閩南舞獅不同,嘴巴方正、露出牙齒與下巴會動,「西螺七嵌」則是當地家族為了自保形成的7個聚落,也象徵著武術文化的傳承。
高雄、屏東的「六堆」地區也是與雲林「西螺七嵌」類似,高雄展區則展出水蓮、苦瓜、芋頭等特色產物,還有美濃油紙傘等文化,這些作物多由客家人種植;屏東則是用長條氣球印上稻穗的圖案,模擬到稻田海隨風搖曳的場景,記者走在其中也感受到豐收的氣息,外加近年來開始發展的可可農業,描述客家人沿著高屏溪落戶定居的歷史。
「客語人口正以每年1.1%的速度消失中,保存客家文化有其必要!」導覽員對本報記者說,雖然台灣有將近20%的人口是客家人,但如南投自己發展出客莊大節之一「南投·國姓搶成功」,台南很早就有客家人擔任原住民與荷蘭人之間的通譯,各地的客家文化各有不同,加上近年來《客家基本法》等法律制定,因此盼透過博覽會保存母語、發揚各地客家文化。
【更多精採內容,詳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世界客博會登場!保存客家文化 各縣市展出較勁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