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更高的成長,企業免不了追求多元發展。在多元化的策略導引下,企業要清楚自己的本業,圍繞著本業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來進行關聯性多元化發展,而非驟然跳入不熟悉的領域。
在臉書上看到《電子時報》(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先生的貼文〈這場仗,容易嗎?〉*,他在文中提到:「由衷地承認這個世界有太多人比你聰明,生存的方式就是尊敬你的對手︙︙ 我自嘆不如(對手)。既然知道自己不足,只有一個辦法試著活下來。那就是『專注』。」
所謂「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做事要專注、學習要專注,但往往就是做不到。退休後的這些年,我義務輔導了數百家新創公司,發現創業者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太「發散」,什麼生意都想做、什麼客戶都想要、什麼訂單都敢接。
一、形勢所迫。創業初期沒有方向、沒有策略、沒有目標、沒有收入,有如溺水的人,碰到什麼都會一把抓住,結果當然是「發散」。在沒辦法累積經驗的情況下,每一個客戶的產品都高度客製化,自然無法產生「通用產品」(general products),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
二、喜新厭舊。很大一部分的創業者,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新東西比較不畏懼,對於新鮮的想法也比較不會排斥,因此也容易有廣泛的興趣。但是,這種性格也會造成喜新厭舊的結果,尤其是在碰到比較難應對的客戶時,就會覺得碰到「奧客」,轉而去追求新的客戶。
三、眼高手低。許多創業者,受到網路巨頭成功故事的影響,在產品八字還沒有一撇時,就已經在想著搞平台、收集大數據、搞人工智慧、創新生意模式等,反而忘了一件事:把產品做好,才是當務之急。想法太多、太發散的結果,就是產品沒做好、規模上不來,使得所謂平台或大數據都如同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更糟的是,客戶也想做同樣的事,建立自己的平台、收集自己顧客的大數據,於是客戶反而成了競爭對手。
*編注:可參閱https://bit.ly/3UwEXpJ。
由於以上的原因,許多新創公司在創業初期太過發散,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什麼都做不好、做不久,最終創業以失敗收場。碰到這種新創團隊,幾乎沒有例外,我的建議都是「專注在本業上」,然而,一些太過發散的新創,往往連自己的「本業」是什麼都無法確定。
在這個網路時代,知識與興趣的培養和取得相對容易,因此年輕人流行「斜槓」,這多少也增加了發散的機會。而年紀大的成功企業家,也避免不了發散的宿命,在社交場合與這些大老交換名片時,經常會被名片上幾乎是「族繁不及備載」的職務給嚇到。甚至有些設計成摺疊式的名片,上面羅列的職稱多到讓我分不清楚,哪個才是這位大老真正的「本業」。
還有一種情況是,面對高科技和網路浪潮來襲,傳統產業亟欲「轉型升級」,於是把原來賴以維生的本業視為過時,於是任何事情都硬要套上網路、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框架,而忘記了「生意」的本質應該是不變的。
(本文出自《管理者的養成》作者:程天縱)
編輯推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創公司太過「發散」下場淒慘 科技大老:不要硬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