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eloitte 2023製造產業趨勢報告指出,企業應多運用數位科技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與掌握度,以強化韌性與敏捷度;在工業局C2M計畫中,商研院也鼓勵被輔導業者能突破傳統供應鏈層層通路的弱連結,直接洞悉消費者,並透過數據分析快速解析第一手消費數據,精準敏捷做出最佳決策。
企業獲取第一手消費數據的方式很多,包括像蒐集KOL發燒影片或跨平台網站的熱門議題,然後解析其中的關鍵字、正負評或關鍵議題等,或是蒐集並解讀消費者在主要消費性平台(國內如Momo,國外如Amazon、Walmart等)對競爭品牌的看法等。類似這種獲自公開第三方並解析過的第一手消費數據,工業局C2M產業數據分析平台其實已備齊,等企業來挖寶。
相對於第三方的消費數據,商研院通常也會建議業者應著手建立自己的第一方(客戶)數據,並應列為中長期發展策略,主要是因自2018年以來,歐洲除全面實施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外,也開始限縮Cookie使用,美日及微軟、Apple、Google等陸續跟進,代表企業不再能隨心所欲的透過Cookie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瀏覽行為與活動,因此也就無法精準收集資料並加以運用了。
第一方數據好蒐集嗎?商研院通常會建議業者直接從CRM系統、註冊或訂閱數據、調查數據、官網、官方社群或App等通路、實體店面或實體客戶那裡收集並分析第一方數據。由於第一方數據相對來說是更可控、更準確且更可靠的,因此能幫助業者更完整的瞭解客戶需求、喜好和行為模式,提供更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進而提升客戶忠誠度與滿意度。
另外因第一方數據通常具高度敏感性,也可能包含個資,因此商研院通常會提醒業者在收集第一方數據時,應遵守相關的隱私政策和法規,並事先獲得顧客的同意。
國外不乏因建立並分析第一方數據而受益的企業,比較知名的像Amazon,透過大量的第一方電商數據,如用戶購買行為、搜尋記錄、評論和點擊等,在更瞭解用戶的偏好和購買習慣下,提供更個性化的產品推薦和推廣服務;Facebook 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第一方數據,特別是用戶在Facebook上的行為、興趣、社交關係等數據,因此能為廣告主提供精準的目標定位和廣告投放機會;Netflix則根據用戶的觀看歷史、評分和收藏等數據,在更瞭解用戶的喜好下,提供更符合用戶口味的個性化推薦內容。
在台灣則有台灣高鐵,成功利用第一方數據改善運營並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分析乘客的搭乘數據,因此更能瞭解乘客的搭乘習慣、偏好和需求,進而優化列車班次和座位配置,滿足乘客需求之餘,也可提高運輸效率;又例如,實時監控車站的客流量和乘客等待時間,以調整櫃台和自助服務設施的配置,進而減少排隊時間,提高服務效率。
綜上所述,企業除建立與分析自己的第一方數據,也可搭配如工業局C2M產業數據分析平台、Google、Facebook等平台或社群媒體的第三方數據,實時以360度來檢視客戶全貌,並在與客戶互動的PDCA循環中優化第一方與第三方數據,最終將對目標客群的輪廓愈來愈清晰,也將愈來愈有致勝市場挑戰的信心與能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商業興觀點/精準行銷 掌握第一方數據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