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歐美品牌要求在中國大陸以外增加生產基地,也就是「中國加一」(China+1)政策,印度各省積極爭取鴻海前往設廠。但根據金融時報,鴻海要移往印度有其侷限,首先是對設廠至關重要的政府補助其實很難取得,其次是中國大陸供應鏈的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大陸生產商,他們獲准進入印度有難度,另一個關鍵是鴻海印度業務能否更具成本效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兩周前訪問印度泰米爾納德省時,卡納塔卡省官員也跑去見他,後來還聲稱鴻海有意在該省興建兩家工廠。鴻海堅稱沒做出任何投資承諾,反映出該公司對印度的謹慎態度。
根據金融時報看到的鴻海內部簡報資料,儘管印度現在佔這家電子代工大廠年營收約100億美元,2022年佔比為4.6%是2021年2%的兩倍多,但鴻海在此進行多元化布局的意願和能力有其侷限性。
印度總理莫迪高喊「印度製造」,努力爭取外資投資製造業,電子產品是其中關鍵部分,甚至祭出數十億美元、與生產掛鉤的激勵措施(PLI);但與鴻海關係密切的人士表示,印度的補貼其實很難申請得到:「PLI是根據前一年出貨撥付,即使是允許先行支付補貼的新政策,例如半導體新事業,很多人都不合格。」
鴻海剛退出與印度Vedanta資源的半導體合資公司,雖然也在研究電動車的機會,但根據金融時報,該公司高階主管認為,市場還需要好幾年才成熟到足以證明採取重大舉措的合理性。這就只剩下主要傳統業務,也就是智慧手機的製造。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前進印度的步伐主要限於鴻海集團的公司,因為中國大陸供應鏈主要由大陸生產商組成,他們很難獲准進軍印度。
鴻海能否擴大在印度設廠的另一關鍵是利潤率。如果無法提升成本效益,中國加一就難以實現。產業高管表示,印度無法像中國大陸鄭州,出現擁有10萬名工人的單一園區。大多數印度工人不願意遠赴其他城市工作,那必須離家住進宿舍。鴻海也許能藉由建立生產基地網絡來擴大營運規模,工廠之間相距不遠,至少有部分員工住在現場。但分析師認為那將導致高昂的成本。
摩根大通亞洲技術研究主管Gokul Hariharan說,中國大陸仍將是大宗消費產品的主要生產地點,鴻海可能會為不同的產品增加一兩間工廠,但不會再出現一個大型生產重鎮,「那可能行不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FT:鴻海擴大進軍印度有3大侷限 「中國加一」恐行不通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7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