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亞洲今(8)日報導,一些全球製造業指標,都顯示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降低到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差不多的水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大陸的經濟減緩以及消費者的花費轉向服務。
分析師說,全球經濟展望是好是壞,要看服務業自己能不能撐起勞動市場的僱用量。
中國大陸的珠江三角洲,被稱為「世界工廠」,因為集中了龐大數量的製造業,新冠疫情時期一度因為供應鏈喫緊,為全球物價帶來上漲壓力,現在歷經一場大疫病的混亂之後,昔日的太過強盛的問題已經解決大半。
先來看海運相關指標。根據路孚特的資料,在珠江三角洲港口的貨輪停靠數量,2020年3月時超過70艘,現在降到只有20艘左右。然而需求短少,製造商也沒能沾到貨運路途上終於不壅塞的好處。總部在日本東京的日本海事中心,統計的貨櫃運輸量發現,今年來有好幾個月,亞洲運往美國的貨櫃量減少20%至30%。
一家主要貨櫃運輸公司的代表告訴日經:「需求沒有強大到公司願意增加生產並且運送更多產品。」
美國紐約聯準銀行所編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在7月降至負0.9,是連續第六個月低於零。5月的數字更是跌至歷史第二低,只比2008年11月金融危機時期美國陷於經濟衰退時的負1.59好一些。
這項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整合了海運費率、幾個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數據,正值代表供應鏈較正常緊縮,負值代表需求減少以至於只有比較少的貨品需要運輸。
一些觀察家認為,先進國家的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也是幫兇。雖然疫情期間的寬鬆導致過度消費,但隨即而來的利率急升,擠壓了信用,拖累需求。
另外,中國大陸國內廣大市場的需求復甦比預期還弱,更是一大因素。官方6月數字顯示,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比月少,且連續第四個月較去年同期減少。
化妝品大廠萊雅(L'Oreal)執行長Nicolas Hieronimus在7月財報法說會時提到,中國大陸的消費信心「還沒回到新冠疫情前的水準」。
由於貨物的需求大跌,全球製造業很受傷。
位於美國的供應鏈管理研究所彙編的美國製造業PMI指數,7月稍有回升至46.4,但仍然是連續第九個月在50以下。這麼長時間的低於50,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之最。電子產品和化學品的訂單特別弱。
標普全球的7月全球製造業PMI,則是連續第11個月低於枯榮線50以下。情況之糟,亦僅次於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之時。29個主要經濟體當中,70%的製造業呈現萎縮。標普全球發現,歐洲地區的全球製造業PMI更是差,身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只有38.8。
德國化學品集團BASF上季主要客戶需求減少,最近調降今年全年獲利展望。BASF主席Martin Brudermuller在法說會上表示,中國大陸大規模的消費「並不會像金融危機時那樣,在下半年就進來」。
日本的經濟放緩情況相對溫和,上個月PMI數字49.6,主要是歷經晶片短缺後的日本汽車製造業,開始增加生產。不過海外市場需求是個問題。PVC大廠信越化學預測本會計年度,將會是近三年首次出現淨利減少。
美國與全球經濟現在主要靠服務在驅動。服務業的僱工在上升,立即的衰退顯然是低的。但是如果製造業景氣持續冰冷,服務業的榮景能否維持,就難講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貨物需求減至金融危機時水準 全球製造業拉警報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