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 Layer2賽道是指針對比特幣網絡的第二層解決方案。由於比特幣的設計使其在處理交易和擴容方面相對較慢,因此开發者一直在尋找各種方法來提高比特幣網絡的吞吐量和效率。雖然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一直是其優勢,但其有限的交易速度阻礙了其有效處理大量交易的能力。
上半年,從比特幣生態 NFT 到 BRC-20 代幣席卷了整個比特幣網絡,隨着進場人數越來越多,BTC 礦工網絡也更加擁堵、成本也更高,解決比特幣鏈上擁堵、降低 Gas 費成爲用戶的需求,關於比特幣擴容的討論也再次火爆起來。
另外,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V 神)在近期也發表了他對比特幣的看法,Vitalik 認可比特幣在支付系統之外的發展潛力,並強調了比特幣發展可擴展性的重要性。比特幣作爲全球市值最高的加密貨幣的地位無可爭議。然而,V 神認爲,比特幣有潛力超越目前作爲支付系統的角色,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實施更多的擴容解決方案。
本文我們就將探索比特幣的 Layer 2 的各擴展方案以及參與機會。
比特幣擴容的目的是爲了提高其吞吐量和可擴展性,以適應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和交易量。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它的區塊鏈技術和種種優勢讓其成爲了衆多投資人的選擇,然而,比特幣的擴容問題卻困擾着它的發展。
比特幣的區塊大小一直備受爭議。其實, 在比特幣誕生之初沒有限制區塊的大小,其自身數據結構最大可以達到 32MB。在當時,平均被打包的區塊大小爲 1–2KB,有人認爲區塊鏈上限過高容易造成計算資源的浪費,還容易發生 DDOS 攻擊。因此,爲了保證比特幣系統的安全和穩定,中本聰決定將區塊大小限制在 1MB。按照每筆交易佔 250B,平均每十分鐘產生一個區塊的速度計算,比特幣網絡理論上每秒最多可以處理 7 筆交易。不過當時比特幣的用戶量較少,交易量也很小,沒有造成區塊鏈網絡的擁堵問題。不過在 2013 年後比特幣的用戶體量越來越大,比特幣網絡擁堵、交易費用上升的問題也逐漸湧現出來。
根據比特幣瀏覽器顯示,目前比特幣網絡未確認交易達到 138,448 筆,而這一數據最高達到 440,765 筆,每秒 7 筆交易的處理速度已經明顯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同時,比特幣網絡交易手續費也大幅飆升。
交易速度慢、交易確認時間長、交易手續費高以及網絡擴展性的限制,都阻礙了現階段比特幣生態的發展,也是比特幣現階段亟需擴容的重要原因。爲了解決這些問題,比特幣二層擴展方案(BTC Layer2)再次成爲加密市場的焦點:爲解決鏈上擁堵和高費用,我們需要閃電網絡來提高交易效率;爲解決未來比特幣網絡資產的發行,我們需要 RGB 協議;爲實現資產的安全轉移,我們又需要 BTC 側鏈支持。
BTC Layer 2 是 BTC 網絡之上的一層。其主要目的是解決 BTC 網絡交易吞吐量不足、交易費用過高和擴容困難的問題。通俗地說,Layer 1 指的是比特幣公鏈。爲了解決 BTC 網絡的吞吐量問題並避免高額費用,可以將交易移至 Layer 2 進行處理,處理完成後將結果返回至 Layer 1,從而減輕網絡壓力比特幣網絡。其結果是比特幣的流動性和可擴展性得到擴大。
相比於以太坊等生態的繁榮,比特幣生態上的項目還很少,目前,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的 TVL 市值達到約 260 億美元,比特幣生態系統的 TVL 約爲 1.8 億美元,但比特幣市值近 6000 億美元,以太坊市值約 2300 億美元,因此從長遠看,比特幣生態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其實,BTC 的擴容方案要遠早於以太坊擴容提議的出現,早在 2012 年以來,就出現了不同的協議和架構,利用比特幣作爲結算網絡的特性,整個想法是增加主鏈的功能而不使其面臨風險。
2012 年,染色幣(Colored Coins)風靡一時,其利用了比特幣區塊鏈,旨在爲特定比特幣「着色」以將其與其他比特幣區分开來,目標是利用比特幣及其現有基礎設施進行非貨幣交易。盡管彩色硬幣從未完全獨立發展,但它們激發了當今廣泛使用的新技術。2017 年,SegWit(隔離見證)升級激活,將區塊空間擴容到 4MB,從而提高了交易吞吐量。直到 2018 年,开發者逐漸推出閃電網絡( Lightning Network )和側鏈(Sidechains) ,比特幣二層由此走進大衆視野。2021 年的 Taproot 升級又帶來更安全、高效、私密的比特幣。今年,BRC-20 協議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比特幣的相關生態。當前比特幣生態中,較爲主流的協議包括側鏈和閃電網絡。
目前 BTC Layer2 方案有很多,比較知名的有 Lightning Network、Rootstock、Stacks 等。另外,Liquid、Rollkit、RGB 等一些項目和協議也有一定的使用場景。
閃電網絡
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是 BTC 二層擴容方案,旨在使比特幣交易更快、更便宜。比特幣之所以擁堵,是因爲其主網 TPS 每秒只能進行 7 筆交易,用戶爲了讓自己提交的交易盡快打包出塊,就需要提高支付 Gas 費來獲得礦工打包優先權,這就是爲什么 BRC-20 協議出來後,比特幣鏈上擁堵、費用高的原因。閃電網絡能的核心邏輯是將用戶的交易環節放在鏈下,最終的交易成果放在鏈上,從而提 高比特幣網絡的交易效率,用戶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支付。
閃電網絡的概念最早由 Joseph Poon 和 Thaddeus Dryja 於 2015 年提出,其想法是讓兩個人在自己控制的多重籤名地址中封鎖一系列比特幣,從而建立一個由協議本身管轄的協作協議。這個新地址的創建是通過比特幣網絡上的真實交易完成的,被稱爲「打开支付通道」。兩個參與者之間進行的 BTC 交易將不會記錄在比特幣區塊鏈中,而是由閃電節點存儲狀態。一旦雙方決定關閉支付通道,內部發生的所有交易都會被合並,然後廣播到主區塊鏈分類账上,在扣除期間進行的所有交易後登記其錢包的最終余額。
閃電網絡通過引入智能合約的思想來完善鏈下的交易渠道。核心的概念主要有兩個:RSMC(Recoverable Sequence Maturity Contract)和 HTLC(Hashed Timelock Contract)。前者保障了兩個人之間的直接交易可以在鏈下完成,保障了任意兩個人之間的轉账都可以通過一條「支付」通道來完成。通過整合這兩種機制,就可以實現任意兩個人之間的交易都在鏈下完成了。在整個交易中,智能合約起到了中介的重要角色,而區塊鏈網絡則確保最終的交易結果被確認。
閃電網絡自誕生以來生態迅速發展,目前已有 1.4 億美元的 TVL,閃電網絡的原理相對是容易實現的,但是應用在協議中時,其技術較爲單一,特別是在比特幣有限編程的情況下,如何應對 Layer1 上面的通信和應用處理,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隨着對閃電網絡的持續开發,針對閃電網絡配套設施的各協議逐漸發展起來,其中一個就是 OmniBOLT。
OmniBOLT 是一種構建在比特幣和 OmniLayer 網絡之上的協議,允許使用閃電網絡進行原生 OmniLayer 加密資產交易,OmniBOLT 通道允許在 OmniLayer 之上發行的加密資產進行即時交易。OmniBOLT 本身不發行加密貨幣代幣,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以更廣泛地採用和使用 OmniLayer,借助 OmniBOLT 解決方案,實現不同資產的跨通道原子化互換,並擁有更靈活的 Defi 合約,通過 OmniLayer 直接在比特幣之上輕松發行去中心化智能資產和智能合約並與之交互。
OmniBOLT 的核心是利用已經建立的 DeFi 生態系統中的易用性和功能性,並將其引入比特幣網絡。允許通過 OmniLayer 即時支付資產以及輕松部署基於比特幣的智能合約。OmniBolt 將閃電網絡的开發和功能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允許去中心化金融應用程序在比特幣網絡之上運行。該協議將圍繞比特幣創建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以加速比特幣創新和商業採用。通過以高度可擴展且經濟高效的方式將 DeFi 引入比特幣網絡,OmniBOLT 迎來智能合約和 DeFi 功能的新時代。但目前來看 OmniBOTL 涉及多個協議系統,技術較爲復雜,需要檢驗其安全性。
Rootstock
Rootstock 是比特幣網絡上一條可以兼容 EVM 的側鏈,它是一個智能合約平台,它允許开發者使用以太坊的語言去構建智能合約。Rootstock 的亮點是合並开採,即比特幣礦工可以同時开採比特幣和 RSK 區塊,讓开發者獲得更好的收益。
Rootstock 是比特幣的側鏈,因此它有自己的網絡和區塊鏈,與比特幣相比,Rootstock 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功能。Rootstock 使用 RBTC 作爲處理交易和合約手續費,由主網上的 BTC 通過跨鏈橋 1:1 發行,可以隨時轉爲比特幣。开發者們在 RSK 網絡中部署智能合約時消耗的費用就是用 RBTC 代幣來結算的,RBTC 主要用於支付智能合約的執行費用,與 ETH 用作支付以太坊 gas 費類似,Rootstock 則將其獎勵給提供算力運行智能合約的礦工。
RIF OS 則是建立在 Rootstock 上的一套協議,它作爲基礎設施,爲开發者提供區塊鏈基礎設施和服務,RIF 生態系統包含一系列產品,包括 DeFi、存儲、域名服務、支付解決方案等。它有自己的原生代幣\(RIF,該代幣的主要作用是訪問 RIF OS 服務時作爲支付媒介,例如在網絡上建立 dApp 時使用\)RIF 作爲底層支付代幣,另外可以作爲抵押品托管,以鑄造 RIF DeFi 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產。
可以看出,整個架構關系中,BTC 爲第一層做價值存儲,Rootstock 智能合約網絡爲第二層做執行,RIF OS 協議爲第三層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RIF OS 協議可實現廣泛的互操作性和更快的部署時間。它彌合區塊鏈技術與其大衆市場採用之間的差距。RIF OS 協議實現了 RSK 智能合約網絡將價值互聯網帶入生活的愿景。目前 RSK 鏈上已經有了 DeFi 應用,如支持交易和借貸比特幣的平台 Sovryn 和 DEX 平台 RSK Swap,鏈上總 TVL 達 9400 萬美元。
Stacks
Stacks 是比特幣的智能合約層,它爲比特幣帶來了智能合約功能,而無需修改比特幣本身。Stacks 採用金字塔方法,在底部有基礎結算層(比特幣),然後在其頂部添加智能合約和可編程性層(Stacks),然後在其上層實現可擴展性和速度( Hiro 子網)。通過採用這種分層方法,使其能夠擁有與以太坊等鏈相同的功能。
因此,Stacks 可以看作是比特幣 Layer 2,具有一些獨特的屬性,例如擁有自己的代幣,它充當激勵機制來維護所有交易的歷史分類帳並使用自己的安全預算進行操作。與閃電網絡相比,Stacks 爲比特幣添加了額外的功能,但最終仍停留在比特幣上。同時 Stacks 允許利用比特幣作爲基礎結算層來構建去中心化且抗審查的軟件,這也是 Stacks 與以太坊上的 Layer2 擴展解決方案的區別。Stacks 可以保持比特幣主網的安全性,快速生產區塊,並添加額外的層來提高功能和速度。但如果其他層受到損害,根本不會影響基礎層。因此,它並不是一個類似以太坊的 Layer2。
STX 是 Stacks 鏈上的代幣,主要用作質押獎勵、流動性挖礦和投票治理,此外 STX 還用於支付交易的 Gas 費。預計下半年,Stacks 將迎來 Nakamoto 升級,該升級將優化 Clarity 語言,引入子網和 SBTC。這一升級將爲下一次 BTC 生態的爆發提供比較完善的基礎條件。特別是 SBTC 的引入,將解決 Stacks 上原生資產的問題,今後主網上的智能合約能夠使用 SBTC 开展借貸、兌換和鑄造穩定幣等各種 DeFi 業務,擴大 BTC 生態應用。
除了閃電網絡、Rootstok 和 Stacks 這些比較知名的 BTC Layer2 項目,還有其他 BTC Layer 2 項目也正在發展。
Liquid Network:Liquid Network 是基於比特幣的側鏈網絡,旨在解決比特幣的流動性問題,加強比特幣交易的速度和隱私度,也可以在這條鏈上發行新的數字資產。與 RSK 一樣,Liquid 使用的 L-BTC 也是與主網 BTC1:1 錨定。同時它還支持部署智能合約,目前已經搭建的應用有 DEX Sideswap 和借貸平台 Hodl。
RGB 協議:RGB 協議是基於比特幣網絡做資產發行、資產轉移和實現智能合約的協議,它具有可擴展性,可以支持开發者在比特幣和閃電網絡上部署智能合約,維護开發者的數據安全。其愿景就是讓比特幣網絡像以太坊一樣基於智能合約的开發,可以在網絡上部署代幣、發行 NFT 資產、實現 Defi 應用等。RGB 協議主要支持 RGB20(用於發行同質化代幣)和 RGB21(用於發行 NFT),目前協議還在开發階段,需要更多的开發者和項目加入,共同完善生態。
Rollkit:Rollkit 是由 Celestia 开發的用於比特幣 Rolup 的模塊化框架,將比特幣渲染成一個模塊化的框架,分離了比特幣的共識、數據可用性與執行過程。Rollkit 允許开發人員部署 sovereign rollups,將比特幣作爲數據可用性層,爲 Rollup 交易提供相當於比特幣主網的安全性。
隨着比特幣網絡上的交易量越來越多,如何讓比特幣承載更多的交易和生態是目前主要的發展方向,無論是閃電網絡、側鏈還是 RGB 協議,比特幣二層的發展也在持續進行,最終達到比特幣網絡安全性和可擴展性的兼容。
當前比特幣生態的規模距以太坊還有不少的差距,一是知名項目相對於以太坊較少,二是用戶規模也不如以太坊,但作爲當前市值最高的區塊鏈網絡,其增長潛力還是很大的。
隨着比特幣生態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會吸引到越來越多的項目入駐和投資者的關注。以閃電網絡爲基礎的 OmniBOLT 和 RGB 協議等項目將能夠從中獲得更強大的开發能力,而一些兼容以太坊的 BTC Layer2 項目也將從生態中受益。未來比特幣生態將在支付、DeFi、NFT 等領域加速發展,覆蓋更多的賽道和用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探索 BTC Layer2 賽道與機會-解鎖比特幣潛力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1910.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