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慧(AI)概念股漲翻天,許多人把這波橫掃全球股市的AI狂熱拿來與1990年代末期的達康(dot-com)泡沫相提並論。但資深市場觀察家認為,與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PC)榮景相提並論,似乎更加貼切。
MarketWatch專欄作家賈菲說,每回有人把AI狂熱與達康作類比,他就覺得此人不是「太年輕」,就是「太健忘」。相對而言,AI仍是新興產業,儘管與達康相比有些類似處,但就此刻發生的事,以及接下來可能的發展而論,回顧1980年代的PC熱潮,會找到更多雷同點。
先檢視達康時代。達康泡沫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愈脹愈大,當時凡是與網際網路(internet)沾上邊的一切,都變得熱門起來。網際網路號稱能影響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投資人熱情擁抱這個概念,使網際網路成為熱門投資題材,也讓每家擁有自己網站的公司股價大漲,就連根本不是「網路公司」的公司也沾光。由於人人爭先恐後投資網路股,沒有過往紀錄可考或商業計畫可言的新公司,也能透過首次股票發行(IPO)輕易募資。迅速致富的樂觀期待激起資金熱潮,水漲船高下不分青紅皁白撐起一切股票,形成一股普遍的漲勢。其中又以網路股飛得最高,與現實嚴重脫鉤。
相形之下,今年這波AI領頭的漲勢,目前為止並不算「普遍」;股價因AI技術演進而受惠的公司,多半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公司」。即使無疑是這股AI熱潮的大贏家輝達(Nvidia),與其說是AI公司,不如說是「受惠於AI的繪圖處理器公司」。
再看1980年代。當時電腦工業正從大型主機(mainframe)轉向PC,雖然這個過程多年前就已展開,但主流大眾直到此時,見到電腦擺在家中可能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才覺醒到PC可能「改變一切」的潛力。
這正是與此刻AI最驚人的相似處:投資人認清,PC將改變世界,卻對誰會成為大贏家毫無頭緒。(PC的確改變了世界,正是踏出這第一步,引領這世界最終邁向網際網路乃至於智慧手機,造就你我今日所見的種種變革)
GMO資產配置團隊主管英克說:「你可看出一場革命將風起雲湧,且某人將憑AI賺錢,而且賺很久。但同時,大多數的公司即使看來只是有一丁點像是大贏家,股價卻飆到宛如已是大贏家的價位,但其實他們尚未賺到一毛錢。」
那也是與1980年代比較很相似之處,當年投資人瘋狂追逐王安電腦(Wang Labs)、Prime Computer、康柏(Compaq)和其他看似具贏家相的PC股票,把這些股價捧上雲霄,事後卻也承受股價從雲端墜地的損失。當時投資人青睞的是硬體股,所以日後因PC作業系統事業而飛黃騰達的軟體巨人微軟(Microsoft),當時大致被忽略了:蘋果公司那時也尚未成氣候。
Ritholtz財富管理公司分析師Barry Ritholtz認為,當前這波AI進化日後的發展可演變得與PC當年類似,因為眾所周知,1980年代/1990年代「產生許許多多的輸家,卻只揮出少數幾支全壘打」。
在那種情況下,Ritholtz建議,投資人應聚焦於「一籃子股票」,而不是只挑選一、兩支潛力股就想射月。他說:「這是公開市場最接近創業投資的事。你買一籃子(100支股票),其中60支停業,20支一事無成,但有12支表現良好,且只要有幾支呈爆炸性成長,就足以彌補其他輸家所有的損失。AI或許會像那樣。」
好消息是,昔日科技周期可能要花上15年到20年的時間,才會等到開花結果,但現在比較快了,因為新科技的演進周期也已加速。
不過,巴望搶搭AI革命浪潮快速致富的投資人,應該去早期電腦公司的墓園回頭憑弔一下,思考要找出哪些公司、哪些技術會勝出,是多麼困難的事。
英克認為,早期PC投資人當年若是投資硬碟機製造廠商,會比直接投資電腦製造公司強,至少在資料儲存還沒淪為無差異性產品導致價格崩落之前是如此。他預期,AI發展也會經歷幾個階段,其中大多數要等到事過境遷後,回首來時路才看得清楚。
例如,1980年代,藍色巨人IBM和全錄(Xerox)砸重金抵禦競爭並力圖跟上技術變遷的腳步。同理,今天蘋果、Alphabet、微軟等科技巨人也大舉投資AI。這麼做或許能協助他們因應前頭的變化,但此刻尚難斷言,今日穩如泰山的科技巨人,在世人眼前展現的這場漫長的科技進化周期中,將來會不會被創新巨浪淘汰出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股市瘋AI好比1980年代PC熱潮重現!專家傳授押寶策略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