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十年來,全球化和亞洲製造業崛起,導致歐洲在晶片業活動減少,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11日正式批准歐洲聯盟一項計畫,將大幅增加歐盟自製半導體的供應量,此舉戰略目標著眼減少對亞洲的依賴。
中央社引述法新社報導,歐洲議會以587票贊成、10票反對批准「歐盟晶片法案」(EU Chips Act),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將晶片產量提升四倍,讓歐盟晶片在全球的比重達到20%。
歐盟內部市場執委布雷頓(Thierry Breton)11日推文表示,歐洲晶片法案將成歐盟在技術與工業取得領先地位的工具,若沒有工廠、沒有半導體,就沒有產業政策,而歐盟「已經回來了」。
晶片市場主要由台灣和南韓主宰,全球最先進晶片有九成都在台灣生產。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亞洲供應鏈癱瘓,歐洲汽車業尤其面臨晶片嚴重短缺的情況。
半導體對於智慧型手機、家用電器等許多其他日常用品也至關重要;正在全面擴展的資料儲存和減少碳排放的綠色技術也需要半導體。
為了實現晶片生產的宏偉遠大目標,歐盟必須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約474億美元)的公共與民間投資。
「歐盟晶片法案」也要求歐盟在研發領域投入33億歐元(約36億美元)預算。歐洲議會議員尼卡(Dan Nica)指出,該筆預算將用於發展半導體研究和創新,以降低供應鏈中的脆弱性,並加強歐盟與戰略夥伴的合作,以確保競爭優勢。
產業專家表示,歐洲現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排名第五,市佔率不到8%,落後美國、台灣、南韓及日本;歐洲要達成2030年市佔率挑戰20%的目標,有一定難度,包括建廠成本、能源價格高、工會強勢、半導體先進製程著墨少等,都是歐洲打造在地半導體供應鏈的挑戰。此外,相關資源分配也要花時間討論。
另一名產業專家表示,除了歐盟晶片法案的補貼外,各晶圓廠的投資意願也相當重要。此外,歐盟為歐洲多國組成,各國都希望半導體廠設立在自己國家以享有地利之便,同時增加就業及提升高科技水平;多國間的協調將比美國、日本等單一國家更具挑戰。
另外,歐盟嚴格的環評、水源及環保等問題也是未來設廠的挑戰。各國積極建立本土自給供應鏈,未來在成熟製程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半導體供需狀態區域化,成本也將隨之提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減少對亞洲依賴 歐盟晶片法案過關了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50243.html
標籤: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