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冬天,農夫發現一條蛇凍僵了,覺得可憐,便把蛇放在自己懷裡。蛇溫暖後甦醒,恢復本性,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致命傷害。農夫臨死前說:「我該死,我憐憫惡人,該受惡報。」
此故事提醒主管,在績效考核時,得避免自傷傷人的濫好人心態。
績效評估時,為確保規則一致性,會根據常態分配原理,預先設定績效優異、良好乃至不佳的等級配額,強迫分配落等。
然而,有些主管所提交結果,卻是全員居中的等地,沒有特優者,也無績效落後者。此種狀況,即是績效評估中常見的趨中偏誤。
趨中傾向原因,多係主管不想得罪人,只想當好人,最後變成濫好人主管。
為何主管喜歡當好人呢?這得從「好人、壞人」二元思維論的認知教育談起。
從小,人們就被期待當個聽話的乖寶寶、好學生;動漫中的好人人物設定總是善良正直,壞人則是搗蛋惹麻煩;成人後,好人得溫良恭儉讓,壞人則張牙舞爪惹人厭。
於是,成為主管後,同樣受二分法思維制約,期望變成好人主管。和顏悅色、不論人短、以和為貴,是好人主管的人設。
相對地,違反上述言行,就會被貼上壞人標籤,成為被嫌惡的壞主管。
因不想當壞人,所以在績效考評時,以集中傾向分配,成為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好人主管。但大鍋飯式考評,將導致一些危險後果。故事中的毒蛇,即隱喻這負面效應,反噬濫好人主管。
毒蛇效應一:賞罰不分,好壞無感。由於不論績效好壞,都統一被歸類於居中等地,無法鼓勵績優者,也無法讓績差者有所警惕。
毒蛇效應二:不同工卻同酬,動能遞減。在無法判定績效優劣狀況下,獎酬均等。卓越貢獻者,未獲差異化獎酬,將降低努力動能。
毒蛇效應三:汰換失據,無退場機制。對於需汰除的不適任者,因沒有績效落後的評價結果,缺乏使其退場的合法依據。
毒蛇效應四:劣幣逐良幣,戰力低落。優秀人才感覺不公而出走,只剩績弱者留下,競爭力逐步下滑。
多元毒蛇效應,對部屬而言,績優未獲重用,績差未能改善,價值無法提升;對主管而言,人才無法留任,汰強留弱之下,績效無法提升;對組織而言,投入對應產出低,核心競爭力不足,獲利無法提升。最終形成部屬、主管、組織三輸的結局。
主管究竟得當好人還是壞人?
面對部屬缺失,顧全顏面與情分,不敢直言不諱,看似好人;但部屬因此一錯再錯,職涯發展受挫,主管實質是耽誤部屬前程的壞人。
相對地,直指下屬錯誤言行,糾正績效落後者,看似壞人;但下屬因而脫胎換骨,職涯扶搖直上,主管實質是助下屬一臂之力的好人。
事實上,在管理領導領域中,並非單純一刀切的二方法。主管得跳脫好人與壞人二元思維框架,視情境,分別扮演白臉與黑臉的角色。
所謂白臉,是部屬表現優異時,給予鼓勵、讚美、激勵。所謂黑臉,是下屬行為偏差時,給予糾正、輔導與懲罰。而不管黑臉或白臉,背後的目的,均在助部屬成功。
濫好人,看似圓融無害,但在績效考核時,卻似毒蛇猛獸。主管面對有毒之物,切不可憐憫它,當高度警惕並遠離之,否則一旦引火焚身,最後,只能如同故事中的農夫,發出遺憾終身的悲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從寓言學管理/濫好人心態的毒蛇效應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9845.html
標籤: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