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在前市長柯文哲任內推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引發各縣市跟進,但北市2016年起每年提案錄案數60、70件,卻逐年遞減,到了2022年只有33件,受限於公共性、適法性及預算可行性,有不少未成功催生的提案,雖然已「改朝換代」,但蔣市府承諾繼續推,轉型著重在地認同,帶市民做更深化的在地事。
2016年起到2022年提案錄案數雖逐年遞減,但包含逕予執行案共477件,結案428件、結案率達89.7%。
民政局自治行政科長方英祖強調,「整體提案數並沒有大幅減少」,根據12行政區與市府局處量能,市府訂定每年提案量上限,到2018年加入「逕予執行」機制,過去不少提案人認為政府效率太差、拖太久,「逕予執行」讓有些案子不用透過i-Voting,即可在權責單位當年編列預算內完成,大幅縮短時程。
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會參與預算組第3至6屆召集委員洪德仁說,有些提案本質福國利民,但往往碰到適法性不可行,在提案審議工作坊就卡關,無法進入公開展覽、票選流程進而錄案。「這種提案歷年來至少10個,卻幾乎碰釘,沒有一個成功錄案」。
洪德仁說,曾有市民提案,要在北投與士林交接的璜溪上遊溪邊,架設一個木頭棧道,走在樹蔭下,還能聽溪水聲,散步、運動兩相宜,經公務員、公參會等人到場勘查發現,因位處淺在風險區,水利法規定不能有人工相關設施,最終無法錄案。
也有市民提案,要將鄰近萬華老舊市區的水源快速道路旁的人行道延伸,以便民眾穿越堤防、從事休閒活動。但早年人行道設計狹窄,坡道無法再延伸,唯一辦法就是無障礙電梯,附近宮廟原有意提供空地無償使用,最後卻拒絕。
民政局副局長許敏娟說,鎖定高中職生與市民兩大方向,一方面是深根高中職推廣教育課程不間斷,一方面則是公民養成分成公民參與及在地認同,前者已有成效,如今轉型著重在地認同,將與官學聯盟、區公所及研考會規畫,帶市民做更深化的在地事。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胡龍騰認為,未來轉型,著重層面可從「區級」提升至「市級」,若能從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去發想全市性的公共議題,好比北市交通塞車困境等,可望吸引更多族群和市民投入熱情參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北市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 轉型續推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