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台積電(2330)在亞利桑那州的美國工廠完成移機大典,拜登及蘋果公司執行長等都親臨會場。冠蓋雲集的場面,讓全世界見識到台積電在全球科技產業的關鍵地位,以及美國重振半導體製造的決心。
台積電美國投資額從120億美元加碼至400億美元,預計四~五年間擴大5奈米至3奈米先進製程產能,整個投資案的製程技術及產能規畫都比原先預期高出不少,也引起外界對台積電是否有技術外移、掏空台灣的疑慮。
對於所謂的「掏空」論,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多次出面駁斥「門都沒有!」他這句話當時被廣為報導。我認為,當時許多說法有太明顯的政治意圖,非常無聊,本來是不值得做太多說明的,但我發現周遭不少朋友的確有所擔憂,而且我看到太多論述夾雜著錯誤的理解與扭曲的解釋,因此我還是決定談談這幾個常被討論到的擔憂。
先談「去台化」。美、日、歐等大國確實希望台積電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台灣,「去台化」的意思之一,是減少在台灣生產的比重,分散到其他國家,最好是就近在美、日、歐境內,如此就不會受到兩岸戰火的波及。
換言之,所謂「去台化」本質上就是「改變生產地點」而已。把工廠分散到美日歐等國生產,仍是由台積電持股與經營,是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影響力的延伸。就像許多國際大廠也會到世界各國投資設廠並擴大企業規模,過去很多台商如電子五哥也西進大陸設廠,同樣都是企業國際布局的實力展現。
台灣地狹人稠,人才水電土地各種資源都不夠,企業需要赴海外投資,是完全無法迴避的事。企業能夠把影響力延伸到海外,也絕對是值得鼓勵的事。過去大家強調要Made in Taiwan,在台灣本地生產最好,但其實要追求的是Made by Taiwan,只要是台灣負責企業的經營管理,在哪裡生產製造都很好。
其次,由於台積電投資美國工廠的製程技術已達5奈米至3奈米,於是有人擔心台積電技術會跟著外流,「台積電」會變成「美積電」。
在我看來,應該是很不了解這個產業的人才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台積電研發人才都在台灣,每一世代的新技術都是在台灣開發,當研發製程技術經過晶圓廠驗證後,將生產調整到最佳良率及效率,才會將這些穩定的製程技術移轉到世界其他廠區生產。
在台積電移機典禮的貴賓賀詞中,我注意到台積電大客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勲說:「台積電赴美投資,是改變遊戲規則(game changer)的發展,設廠美國,會成為所有客戶更強大的夥伴;台積電的核心和靈魂在台灣,不因設美國廠而改變。」
黃仁勲不愧是張忠謀晶圓代工事業最佳合作夥伴,兩句話就把台積電投資美國的重點講完了。
用更簡單的白話文來解讀,黃仁勲的意思就是:「就算台積電到美國設廠被迫的,但也讓台積電有機會與佔六成比重的美國客戶建立更強大的夥伴關係。台積電的核心和靈魂,也就是最強的技術及難度最高的研發,都還是留在台灣,不會因投資美國廠而有改變。」(摘自《晶片島上的光芒:台積電、半導體與晶片戰,我的30年採訪筆記》,早安財經/出版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經濟選書/讓半導體從MIT到MBT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