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olaire,YBB Capital
目前Web3的真正形態還未完全展現,它可能會經歷許多階段和演變過程,通往一個新互聯網形態的過程是比較坎坷的,而本文探討的內容是以我的主觀視角基於目前的行業現狀去討論Web3究竟有什么意義,以及Web3該如何發展。
2014年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提出了一個概念,是從現有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視角出發。在這個世界中,我們使用的服務不再由單一公司提供和控制,而是由全球用戶通過區塊鏈技術共同維護和貢獻。這種方式賦予每個參與者平等的權力,他稱之爲下一代互聯網即Web3。
在21年區塊鏈狂潮重新點燃了Web3的概念,但當時對Web3的定義非常模糊,如同國王的新衣一樣,那個時候人人都在談Web3,但沒人知道Web3在哪裏。直到2023年的今天Web3依舊處於探索的初期,不過在定義上已經比較清晰了,即通過區塊鏈的特性顛覆傳統互聯網巨頭的數據壟斷,只是行業在發展類別以及形態上還有很大分歧,目前Web3的真正形態還未完全展現,它可能會經歷許多階段和演變過程,通往一個新互聯網形態的過程是比較坎坷的,而本文探討的內容是以我的主觀視角基於目前的行業現狀去討論Web3究竟有什么意義,以及Web3該如何發展。
歷史上,人類對自由的追求從古典時代的公民權和政治參與开始,經歷啓蒙運動時期的個人權利和宗教自由的探索,發展到現代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和產權觀念,以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和無階級差別的理念。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自由探索產生出的意識形態分歧依舊深遠的影響着我們。時至今日與部分行業或者體系的中心化對抗中也會產生新的道路去探索自由並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
如今傳統的互聯網巨頭,如Google、Facebook、Amazon等,對個人數據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他們的商業模式。他們收集、存儲和分析用戶的個人信息,以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並通過廣告和其他商業活動獲得收益。然而,這種對個人數據的控制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包括隱私、數據安全和數據所有權等。基於這種背景下,Gavin Wood提出的下一代互聯網給了區塊鏈創業者思路,將傳統互聯網與區塊鏈結合打造出下一代互聯網,個人信息自由,民主,去中心化,由所有參與使用的人共同創建、維護,同時也將利益關系從傳統互聯網公司提供服務給用戶,用戶再把信息提供給他們產生利益的方式轉爲由參與者共建再把利益普及給所有參與者的模式。
這個新的互聯網模式被稱爲Web3,它的關鍵特徵主要是:
1. 去中心化:Web3使用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的協議,消除了單一中心化的權威機構,並通過分布式網絡實現更加可靠和安全的數據交換和存儲。
2. 用戶控制和數據所有權:Web3賦予用戶對個人數據的直接控制權,用戶可以選擇何時共享、存儲和管理自己的數據,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
3. 去信任化和透明性: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Web3實現了去信任化的交易和合約執行,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驗證性。
4. 資產確權及交換:Web3提供了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的支持,使用戶可以進行去中心化的價值交換和資產管理。
總體而言,Web3旨在建立一個更加开放、自由、公平和民主的互聯網,使個體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數字身份和數據,並實現更加安全、私密和可信的在线交互。
Web3這種宏大的愿景似乎不亞於當年比特幣對改變傳統金融的愿景,但事與愿違的是在非金融應用上,Web3大部分項目目前的表現差強人意,由此引申出一些問題比如在非金融應用中使用區塊鏈是否有意義?以及我們應該通過什么方式與傳統互聯網行業融合?區塊鏈是否該繼續貫徹金融屬性?引用Vitalik Buterin在Where to use a blockchain in non-financial applications?一文中的觀點,遠離區塊鏈萬能主義"blockchain everywhere”也遠離區塊鏈極簡主義"blockchain minimalist”,我個人把這句話理解爲項目是否具有運用區塊鏈技術的必要性,本文接下來將圍繞這個觀點從一些非金融領域的主流用例展开探討上述的問題。
追尋自由還是從實際出發是個復雜的問題,區塊鏈最开始是爲解決金融集權所設計的,分布式架構,共識機制,數據結構,這些設計都不可避免的讓整個網絡非常低效,不同於Web2基於集中式的服務器模型,區塊鏈需要驗證事務並且要確保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得到更新,一條結果才能成立。雖然後來的區塊鏈從業者爲了增加區塊鏈的可能性做了無數努力,從建立以太坊,構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以太坊虛擬機),讓智能合約能在上面運行,達成應用運行的可能,在可擴展性上,圍繞EVM的缺陷,做二層,側鏈,分片或者改變共識機制增加一些創新做一條新的公鏈。所有公鏈相關的從業者都在爲解決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做努力,即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可擴展性(Scalability)。
我並不否認這些努力是無用功,相反推動區塊鏈的擴展性發展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但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我們一直是在中本聰構建的框架裏發展,還不具備將應用做到Web2的程度,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始終高於可擴展性,即使不可能三角被打破,在架構上區塊鏈的本質也是一個巨型的线性表格,這是區塊鏈的無形框架,這種設計本身的意義是爲了消除點對點之間的對手風險以及降低對帳摩擦的成本,而在今天Web3應用在區塊鏈上構建程序就像在Excel裏去構建一個app一樣限制多且低效,脫離框架就不符合Web3本身的意義,符合框架就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可避免的低效與繁雜。
所以目前做app應用項目的思路則是通過折中的方式去重構一個Web2某一類的app,比如社交或者視頻應用,結合應用部分上鏈或者把資產,用戶數據剝離开來上鏈,最終得出一些簡陋,低效,且空白的Web3產品。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需要的社交平台是有足夠多資源瀏覽及互動的而不是一個繁雜的任務平台,他們需要的視頻平台是要有用戶原創內容以及豐富的影視庫瀏覽的,現行的Web3視頻平台喜歡通過代幣模型將用戶捆綁,而不專注於內容,這類產品是以"blockchain everywhere”爲底層邏輯把先達成Gavin Wood對Web3的理念做爲首要目標,並將這個理念凌駕於用戶價值和高效的生產效率之上,這是把理想放在現實之上的行爲,縱觀人類工業產品的發展史,始終是一個尋找平衡的過程,所有理念超前或者本末倒置的產品,無一例外都是失敗告終,即使它們符合小部分人的需求也難以得到發展,因爲用戶量足夠大的產品才能得到市場青睞,有了足夠多的資金以及用戶的強需求,產業才能得到快速發展,這是一種正向關系也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目前應用類項目的情況是有點不倫不類,甚至可以說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是單純的爲了上鏈而上鏈,我個人認爲現階段的情況下更多的應該是幫助或者引導傳統的遊戲公司以及Web2公司進行上鏈,通過他們高質量的服務與內容改變這類產品的現狀,區塊鏈給予他們更多的經濟效益及可能性而Web2的強大則會帶來更多的用戶以及开發者去推進Web3應用的建設,這是一種雙贏的模式。
自我主權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簡稱SSI)是一個概念,它提倡讓個人或實體對自己的數字身份進行完全的控制和管理。它的核心理念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身份,就像他們擁有自己的個人物品一樣,而不是依賴於政府、公司或任何中心化的第三方實體來確認或管理他們的身份。
在這個模型中,個人可以直接擁有和控制他們的身份數據,並決定何時、如何以及與誰共享這些數據。這些數據可能包括各種身份信息,如姓名、地址、出生日期、護照號碼,以及更復雜的數據,如教育記錄、銀行記錄或醫療記錄等。
自我主權身份的概念在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下做到了接近完成,在區塊鏈中SSI我們稱之爲去中心化標識符或者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這是一種新型的標識符,用於在數字空間中提供持久的、可驗證的、去中心化的身份驗證。DID的主要目標是爲實體(如人、組織、設備等)提供一種控制自己在线身份的方式,而無需依賴任何中心化的注冊機構。
在技術上,DID是一個具有特定格式的字符串,通常與區塊鏈或其他分布式账本技術(DLT)關聯。DID可以使實體直接在網絡上進行身份聲明,而無需通過中介(例如,社交媒體平台或電子郵件提供商)進行驗證。
DID的一個關鍵特性是它們由實體自己控制,而不是由第三方頒發。實體可以創建、更新和撤銷自己的DID,而無需通過任何中心化的注冊機構。
DID是實現自我主權身份(SSI)模型的關鍵工具,它使實體可以擁有和控制自己的身份,而不是依賴於中心化的身份提供商。
例如,一個DID可能看起來像這樣:“did:example:123456789abcdefghi”。在這個例子中,“did”是固定的標識符元素,表明這是一個DID。“example”是所謂的DID方法,它說明了這個DID是如何在特定的區塊鏈或DLT上創建和管理的。“123456789abcdefghi”是DID的具體標識符部分,它在所關聯的區塊鏈或DLT中是唯一的。
自我主權身份是Web3中的核心,同時也是帶有很強烏托邦意味的概念,"烏托邦"是一個源自希臘語的詞,由“ου”(無)和“τόπος”(地方)兩個詞組合而成,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托馬斯·莫爾的作品《烏托邦》中,用來描述一個理想的、完美的社會或社區。我覺得烏托邦和DID是很匹配的詞,它既是打破Web2到Web3壁壘的那把錘子,又是一把不存在的錘子,如上文所述“自我主權身份的概念在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下做到了接近完成”,爲什么要用接近完成這個詞?
因爲DID如區塊鏈的三角難題一樣,也有自己的三角難題,“隱私”、“去中心化”和“Sybil抵抗”。比如比特幣、以太坊和許多其他的加密貨幣系統並未將用戶身份的記錄過程中心化,而且用戶在創建自己的數字錢包地址時,也無需提供任何個人信息。然而,這種做法卻導致了一個問題:那些將這些地址視爲唯一身份標識的項目就極易受到Sybil攻擊。
爲了避免這種攻擊,某些Crypto項目要求用戶進行額外的客戶身份驗證(KYC)程序,例如提交由政府頒發的身份證明。這樣做的確有效地阻止了Sybil攻擊,但這也意味着用戶需要犧牲一定的隱私,同時這種驗證方式也並不符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精神,因爲它依賴於其他非去中心化的身份驗證方法。
證明一個人在一個網絡中是唯一的,同時保證隱私及去中心化,這件事是困難的,目前主流的方式是通過社交圖譜通過關系網確認或者通過orb的虹膜掃描確認,但無論那種方式都存在邏輯問題,比如社交圖譜只需要更新關系網就可以更新一個新的身份而Worldcoin的Orb虹膜掃描自稱是只保存虹膜的哈希數據,但這種中心化的方式無法保證多個環節內不出現人爲作惡的情況。現實總是帶有一些反烏托邦色彩,但我認爲區塊鏈技術在DID上的運用是必要的,DID也是可以通過在三角之間權衡而實現的,也許將SBT(靈魂綁定代幣)引入或者通過手機設備的本地生物識別可以在三角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目前去中心化存儲的主要特性包括:
1. 分布式:在去中心化存儲系統中,數據被分割爲多個部分,並分布在全球的許多不同的節點(通常是個人計算機)上,而不是存儲在單一的中心服務器上。
2. 安全性:由於數據被分布在多個節點上,這使得去中心化存儲系統更加安全,不易受到單一點攻擊。同時,許多去中心化存儲系統還利用加密技術來保護數據的安全。
3. 容錯性:由於數據被復制並存儲在多個節點上,即使某個節點發生故障,其他節點上的副本仍然可以提供數據,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可用性。
4. 透明性:許多去中心化存儲系統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這意味着所有的交易都是公开的,可以被任何人查看,增加了透明度。
5. 抗審查性:由於數據是分布式存儲的,並且往往通過加密保護,去中心化存儲系統具有很強的抗審查性,即使在受到政府或其他機構嘗試封鎖或審查的情況下,數據也可以被訪問和檢索。
6. 持久性:因爲數據被復制並存儲在全球的許多節點上,所以去中心化存儲具有很高的持久性,即使某些節點失效或消失,數據仍然可以從其他節點上找回。
去中心化存儲是區塊鏈非金融應用中發展較爲早期的賽道,做爲Web3數據承載的關鍵容器,去中心化存儲一直有兩個最關鍵的痛點,高門檻及性能較弱,這點與用戶價值有些背道而馳,但去中心化存儲我認爲是符合使用區塊鏈技術必要性的,目前也有一些項目再繼續拔高它的上限比如ETH Storage和Arweave,無論是web3 app還是將來的Metaverse,都需要一個足夠的去中心化的容器去承載數據與前端,我對這項技術的未來依舊是樂觀的,目前要做的方向也比較簡單,繼續提高速率以及降低gas費用在存儲空間以及可存儲內容上做出升級,達到符合用戶價值的程度,我相信去中心化存儲的特性會比傳統中心化存儲更具吸引力。
綜上所述,我提出了三個比較關鍵的web3非金融用例,可以看見目前Web3整個概念都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它們都因爲某些問題而受到局限性,不可避免的需要經歷一些歪路。
Gavin Wood在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理念時,並沒有考慮區塊鏈的低效及違背商業原則的情況,導致從業者有先造屋頂再造樓的怪象出現,我同Vitalik Buterin的觀點一樣,區塊鏈並非萬能也並非只能極簡的使用,每一個技術的運用都應該考慮現狀並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浮躁的心態只會導致更快的失敗,如果說Web3要有一個精神標杆,Bitcoin也許很符合,中本聰設計的每個代碼雖然並不復雜但都有其明確的目的性,Bitcoin不屬於任何人又屬於任何人,它對傳統行業的顛覆以及對後續從業者的啓迪在15年後的今天依舊深遠的影響着我們。
Why buy bitcoin是YBB的標語,而上文是我的回答,我希望有一天當有人問我爲什么all in web3時,我也能有我的答案,我對它的期望同樣是顛覆傳統,打破壟斷,屬於人民的技術,無人能夠阻擋潮流的湧動,希望各位從業者共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Crypto內核:自由、承載與烏托邦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6045.html
標籤:加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