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了看誰比較厲害。因為指數化投資就是這樣,大盤報酬多少,你還會因為費用問題再少一些。所以哪有什麼指數化投資人自認為比較厲害的說法。
如果你的投資策略需要承擔更高風險,長期報酬卻沒有贏過大盤;現實來說同樣的財務目標,例如:要在65歲退休時累積一千萬退休金,你就是會比指數化投資人更難達標。
所以為什麼告訴你要跟大盤比,因為有比較才有傷害。
指數化投資人從45歲開始,每個月存三萬買指數ETF組合。年化報酬率抓保守的5%,二十年後65歲有很大機會可以累積出一千兩百萬。
抓5%很保守?對阿,就把通膨都扣除了以後的實質年化報酬率,但這樣都可以預估出一個一千兩百萬的數字,那麼一個不跟大盤比較的投資策略,你怎麼評估二十年後可不可以達標呢?
「可是Jet,那個XXX說他一年就能靠炒股賺到一、兩千萬耶!我如果也找得到暴賺的方法,不就可以提早退休了!幹嘛還要評估績效有沒有打敗大盤呢?」
嗯啊,那你覺得多久可以找到?如果大家都能在幾年內找到暴賺的方法,為什麼大家還要工作賺錢呢?
你找不找得到暴賺的方法我不置可否,但你應該要先做好一個可評估、可實現的計畫,萬一你以後一直找不到那個方法,至少你還可以因為年輕的時候有做了可行計畫而安全退休。
但台灣人講到理財就自動導成:「Jet,我還有十年要退休了。請問我可以投資什麼?」
「我知道!只要我的高股息ETF每年配息有一百萬就夠了!」
喔,那二十年前一碗牛肉麵一百,我上禮拜去公司附近喫一碗要兩百了...
二十年後你的一百萬配息只能享受一半的快感...是不會睡公園啦!但可能只剩下看電視環遊世界,而不是搭郵輪。
所以財務規劃並不是幻想自己存到幾百張ETF然後每年領多少配息就可以。財務規劃是你得先想好以後要過怎樣的人生,所以需要花多少錢來打造你的理想人生。
但是錢從哪裡來?拜託!你千萬不要又跟我說要靠存股或是炒股祕技來賺;但凡有腦袋的人都會知道,賺三百萬花兩百萬的人存錢速度絕對比賺兩百萬花五十萬的人來得慢很多,所以打造理想人生的錢其實是從控制收支狀態來準備的。
不過這不是一件簡單事。
本來月薪只有四萬,為了存錢咖啡都喝三合一,但後來加薪喝得起小七現煮咖啡了,三不五時因為心情不好,還會犒賞自己來杯星巴克,等喝咖啡的錢只佔你收入一小部分再加上壞朋友推坑,就會變成天天喝單一莊園精品豆。(對,這就是在講我自己)
人就是這麼一回事,錢賺越多就會花越多。慾望從來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慢慢地用錢養成,所以才會說「由奢入儉難」。
而且因為大多數人的大腦跟原始人差不多,所以只有極少數人會有遠慮。再加上人類很難想像還沒發生的風險,所以對於未來退休哪些時候需要用錢就沒啥概念。
所以正確的財務規劃應該是:
「控制收支」+「知道要花多少錢」+「風險控管」。
如果這樣還無法達成財務目標,那你才會需要做投資,投資只是你的輔助,而不是救贖。
因為這樣你才能知道那些無法達成財務目標的部分靠投資多久可以完成,但如果你用的是無法合理評估投資報酬的方式,那你又能怎麼知道多久可以完成呢?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假如你已經知道什麼才是你想過的人生,然後需要多少錢來打造它,那麼你就可以根據現在的收支狀況開始推算需要多久才能存到足夠的錢。如果不夠,可以用怎樣的投資工具來輔助。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開啟理想人生。
而不是每天惶恐擔心受怕,深怕自己存不夠錢可以退休,然後每天在辦公室委曲求全,就怕自己被逼退。
投資有打敗大盤重要嗎?不,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那是專業操盤手的事。
投資在你的財務計畫只佔很少部分就能達成,那你就沒必要追求跟all in股市一樣的年化報酬率。說不定極保守的公債就夠了;但要是你還差一大截,這時候只能靠承擔風險來獲取合理報酬了。
說到底,大多數人缺乏的並不是投資策略,而是一個有系統的財務藍圖。而「指數化投資」就是一種經過實證,系統化後的財務輔助工具;跟那種號稱存幾百張高股息ETF就能財務自由的「信仰」是完全不同思維模式。
這樣你能稍微理解為什麼評估投資績效很重要了嗎?
◎本文內容已獲 Jet Lee的投資隨筆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存高股息ETF不會睡公園啦! 專家:但可能看電視環遊世界…而不是搭郵輪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