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1月微軟宣布投資聊天機器人ChatGPT以來,全球媒體便大肆報導人工智慧(AI),沾上邊的股票行情一飛衝天,AI晶片大廠輝達市值更一度衝破1兆美元。此情此景,令人與「達康泡沫」(dotcom bubble)產生聯想。
但金融時報(FT)專欄作家卜練德(John Plender)指出,這波AI投資熱潮與昔日的網路股狂熱大不相同,部分市場漲勢凌厲堪稱「健康」。
卜練德指出,去年大型科技股股價重挫,與主要央行紛紛調高利率大有關係,因為利率走高使科技公司未來現金流折合成現值大幅縮水;但今年來,央行至今尚未停下升息腳步,科技股卻照樣強彈,反映的是真材實料的利多。
機器模擬人工智慧,大有潛力革新經濟運作方式,協助這世界藉由生產力提升驅動經濟成長,擺脫近年來倚賴債務推動成長、資產價格因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不自然拉擡的局面。一些人將大大地受惠。輝達是明顯的一個例子。
TS Lombard全球總經專家柏金斯預期,AI將雙管齊下驅動這波促進經濟成長的生產力提升。
一,AI可望使「當前的」生產流程更有效率。AI協助勞工憑更豐富的資訊做出決定、優化生產流程,並改善單調任務,已是有目共睹之事。結果便是改善勞工效率,進而提升整體產出。
二,AI也可協助勞工發明、發現新事物並促成科技進步,這將提高「未來的」生產力。同時,眾多研究顯示,運用生成式AI(有自我學習能力且能執行多重任務),將協助勞工和企業提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AI促成生產力提升的展望,可望比達康榮景時更快實現。公眾版ChatGPT在短短兩個月內使用者人數就衝上1億人。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估計,到2030年,全球AI市場價值將達到3,830億美元,相較於2022年,複合年成長率達21%。
AI導致失業的顧慮成為關注焦點。但柏金斯指出,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有利有弊。這是因為,科技進步每每造成雙重效應:一種是「替代和取代效應」,省人工的技術可能導致部分被取代的勞工失業;第二種是「收入或補償效應」,亦即科技使所有貨物和勞務價格更便宜,因而提高了實質收入,並在經濟其他部門製造出新的需求來源。回顧歷史,「補償效應」總是凌駕「取代效應」。
沒人能確定AI會不會一反歷史趨勢;AI現階段的發展仍不可信賴,甚至生出一堆胡言亂語;AI導致的通貨緊縮衝擊,是否會壓倒目前的通貨膨脹力量(因為供應短缺和勞動力市場緊繃),以及將來的物價壓力(因先進國家和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日益萎縮),也難以逆料。
話雖如此,卜練德認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上周宣稱「新運算時代轉捩點」來臨,或許看法正確。大型科技股漲勢似乎可能順應AI前進的鼓聲繼續大步邁進,表現勝過較傳統的、對貨幣政策是鬆緊更敏感的標普500指數其他成分股。
投資人從達康泡沫化記取的一大教訓就是:股市狂熱時,許許多多的「雞犬」尾隨「得道者」升天。但在今天科技股的這種價位,那些沒真本事只是搭AI順風車的個股,或許不久就會被刷下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AI熱潮是「達康泡沫」翻版?2大理由顯示AI漲勢健康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