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官方網站宣稱歐盟的排放交易體系(EU ETS)對減碳做了大貢獻,網站上說:「從2005-2021年間,因為歐盟的排放交易體系減少了35%的排放量」,相信沒有人會懷疑歐盟的公信力。但是,稍微想一想,聰明的人立刻能察覺事有蹊蹺,歐盟的減排與其排放交易機制實無半毛錢關係,而是歐盟國家本身大力推動能源轉型、騎自行車、鼓勵大眾運輸,例如德國於去年推出的9歐元全包的交通月票、環保意識,包括課徵生態稅的結果,這些都是歐洲國家很早、本來、一直都在做的事情,怎麼全變成了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的功勞,也太無恥了!
台灣曾經有一段經濟奇蹟的高光時刻,每年大約以10%的速度增長,會有人將此理解為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功勞嗎?同理可證,歐洲國家的減排會是因為碳權交易嗎?碳權交易所就跟證券交易所一樣,難道設了一個證券交易所,台灣的經濟就可以騰飛?成立了碳權交易所,就能出現減碳?這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碳權交易就跟證券交易一樣,只是確認各自的權益而已,不只減不了碳,還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因為多出了無數的審查認證會議,這些全部都是加碳。
再來說歐盟排放體系的第2支箭:拍賣碳權。拍賣碳權就能減碳嗎?這一樣是無稽之談。然而,在非市場機制之下,也就是人為緊縮供給,拍賣碳權會有什麼後果?就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美國區域碳市(The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實施碳權拍賣,受到管制的各個電力公司為取得碳權必須競價,由於緊縮配額,導致碳價過高,電力公司只好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遂造成這些地方的電價遠高過美國整體的平均,這就造成了人民和企業負擔過重或倒閉或外移。企業因為碳價過高而外移的情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碳洩漏(Carbon leakage)。換言之,碳交易並沒有因此減碳,碳只是轉移到別的國家或別的城市,不僅如此,還造成了本地的失業和稅收流失。
歐盟排放交易機制從上架到今天,都存有一個助長污染的制度設計,那就是免費碳權。第1階段(2005-2007)設定為95%以上(換言之,需要購買的碳權只佔所有排放的5%以下),第2階段(2008-2012)為90 %以上。此做法由於受到攻擊,於是第3階段(2013-2020)從80%逐年降到30%。即使到了第4階段(2021-2030),仍保留免費碳權。該做法最為人詬病之處就在於歐盟把屬於全民的環境財免費贈與污染者,等於變相鼓勵碳排放。由此看來,說歐盟排放交易機制減碳了35%,這不是在侮辱正常人的智商嗎?
歐盟以總量管制(Cap)的方式來減排,也就是由歐盟核發給成員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再由各成員國分配排放量給各有關企業,這種方式就跟鯀在治水一樣不會有效果,只會造成更多扭曲。例如:在有免費碳權額度的情形下,各企業只會想辦法爭取更多的排放許可而非呈報實際的排放量,簡單講就是造假、以少報多。於是就必然出現沒用完的碳權,證據如下:根據維也納公部門訓練中心(Joint Vienna Institute)所做研究,從2005-2021,有260多家歐盟企業共獲得約7億個單位的多餘碳配額。請注意,1個單位配額的價格在2023年已經來到100歐元。
歐盟又規定,沒用完的碳權可以拿到市場上賣。這就出現了很多污染企業不但不必支付污染費用,還大賺一筆的情形。例如芬蘭紙業巨頭恩索(Stora Enso)於去年取得1.6億歐元的免費碳權,賣出約5900萬歐元的碳配額,這不是很荒謬嗎?又例如歐洲的電力公司因為此制度而在第1階段、第2階段,不勞而獲地各賺進了約190億歐元、710億歐元,因為當時爆發全球金融海嘯,經濟大受打擊,當初核發的額度根本用不完。
綜上所述,說碳權交易能夠減碳,那不過是國王的新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專家之眼】彌天大謊: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國王新衣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