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這個讓無數科技迷心馳神往的領域,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着,吸引着全球資本和創新者的目光。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球AI創企共籌集了超過500億美元的資金,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其中,有100多筆融資的單筆金額達到或超過1億美元,覆蓋了從自動駕駛到機器人,從AI醫療到機器視覺等多個領域,展現了AI技術的無限可能和巨大價值。
在這些融資事件中,有一家被譽爲“OpenAI最強對手”的公司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Anthropic——這家神祕的公司獲得了衆多知名投資者的青睞,並於近日宣布完成了4.5億美元的C輪融資。
迄今,Anthropic的融資總規模已達到14.5億美元,成爲除了OpenAI(113億美元)之外最有錢的AI初創公司。究其歷史,Anthropic確與OpenAI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Anthropic成立於2021年5月,是一家專注於AI安全和可靠性的初創公司。該公司的創始團隊由七名OpenAI前員工組成,其中包括Dario Amodei和Daniela Amodei兄妹,以及曾在OpenAI領導GPT-3模型的工程師Tom Brown。
他們之所以離开OpenAI,是因爲對該公司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分歧——即OpenAI在 2019 年與微軟達成第一筆10億美元的交易後逐漸走向商業化的“不歸路”,而忽略了AI安全和社會責任的問題。爲此,他們決定創立Anthropic,以期通過AI安全和可靠性的研究來提高AI系統的可解釋性和可控制性。
Anthropic的創建理念是建立符合人類價值觀的AI系統,以及促進AI的公平、透明和可信。該公司認爲,現有的大語言模型可能會產生一些危險、有偏見或不良的輸出,AI安全研究需要降低甚至排除它們做壞事的可能性。
該公司希望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爲人類帶來積極的影響,而不是負面的後果。除此之外,Anthropic還希望通過與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合作,共同推動AI安全和可靠性的發展。
爲了實現其企業愿景,Anthropic將AI道德風險問題作爲研究和开發的重點之一,致力於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如何讓AI系統理解和尊重人類的意圖、偏好和價值觀?
如何讓AI系統能夠解釋其行爲和決策的原因和後果?
如何讓AI系統能夠接受人類的指導和反饋,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修正?
如何讓AI系統能夠遵守法律、道德和社會規範,以及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何讓AI系統能夠與人類以及其他AI系統進行協作和協調,以實現共同的目標?
Anthropic的研究和开發方向受到了投資界的高度認可和支持,這使得該公司僅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便拿到了C輪融資,目前融資總額已達到14.5億美元,估值超過40億美元。其投資方包括科技巨頭谷歌、Salesforce和Zoom,以及其他知名投資機構和個人。
作爲Anthropic最大的單一投資方,谷歌投入了約3億美元,以換取該公司10%的股份。同時,Anthropic將谷歌雲作爲其首選雲服務提供商,利用其強大的計算資源和基礎設施來訓練和部署AI系統和語言模型。
對於本次谷歌投資一事,Anthropic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Dario Amodei表示,“我們很高興與谷歌雲合作,因爲它們提供了我們需要的开放式基礎設施,以及對AI安全和可靠性的承諾 ”。谷歌雲的首席執行官 Thomas Kurian也表示,“谷歌雲正在爲下一代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提供开放式基礎設施,我們與Anthropic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期待看到他們如何利用我們的技術來推動AI的發展”。
而推動AI的發展,意味着要確保AI的安全可控,這也是Anthropic所致力於解決的核心問題。
去年12月,Anthropic發布了一篇題爲《Constitutional AI: Harmlessness from AI Feedback》的論文。今年5月 ,Anthropic詳細介紹了其“合憲 AI(Constitutional AI)”訓練方法的具體原則,該方法爲其Claude聊天機器人提供了明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其中包括像微軟、谷歌和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
作爲一種有幫助而又無害的助手,它旨在解決對AI系統的透明度、安全性和決策制定的擔憂,而不依賴於人類的反饋來評估響應。
爲了指導Claude,Anthropic列出大約十項原則,這些原則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憲法”。這些原則尚未公开,但公司表示它們基於友善(最大化積極影響)、非惡意(避免提供有害建議)和自主(尊重選擇自由)的概念。
也許,賦予人工智能可遵循規則的想法可能聽起來很像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莫西夫提出的所謂的機器人三定律: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坐視人類受到傷害;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命令與第一定律發生衝突;在不違反第一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可以保護自己。
有趣的是,Anthropic的原則包括聯合國人權宣言、Apple服務條款的一部分、若幹信任和安全“最佳實踐”,以及Anthropic的AI研究實驗室原則。
例如,從《世界人權宣言》中提取的四項合憲AI原則:請選擇最支持和鼓勵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誼的回答;請選擇對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最支持和鼓勵的回答;請選擇最不鼓勵和反對酷刑、奴役、殘忍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的回答等。
根據Anthropic的說法,Claude證明了合憲AI的有效性,它可以“更恰當地”回應對抗性輸入,同時仍然提供有用的答案,而不訴諸逃避。
其整個訓練過程包括兩個階段:監督階段,即批評(Critique)——修改(Revision)——監督學習(Supervised);強化學習階段,即AI比較評估——偏好模型——強化學習。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法,”Anthropic寫道,“但它確實讓人工智能系統的價值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GPT-4憑借其優異表現與在AI領域的領先位置,擁有衆多擁躉者,而Claude在外界往往被宣傳爲ChatGPT的平替,最多也僅被視爲相等層面的勁敵。
那么究竟二者是否能夠分個高下?本文將基於开發者的宣傳與實際研發後的功能特色,並從上下文token、准確性、集成、安全、價格五個方面進行對比。
◉ 上下文token
目前的對話式人工智能模型擅長處理用戶查詢的大量信息,關鍵在於上下文(context)理解,並以詞匯(token)來衡量。token量決定上下文窗口的閾值、可支持輸入的最長詞匯量以及後續記憶的多輪對話長短。
GPT-4在GPT-3.5的4,000上限基礎上多了8倍,可達32,768個token,大約25,000個單詞。Claude能夠支持100,000的上下文token長度,大約75,000個單詞。顯然,Claude從數量層面的內卷獲得了本輪勝利。
◉ 准確性
我們已知的是,GPT-4與Claude他們模型所訓練的內容並非實時更新,所以大部分涉及現實內容的答案僅供用戶參考或會出現錯誤。
OpenAI表示GPT-4大幅提高了准確性,但不要指望它是完美的。Claude聲明更擅長在歷史、地理和娛樂等更窄的領域提供答案,且會直接在系統中承認它不知道某些問題的答案,比如邏輯推理與數字計算。
Claude總體上沒有GPT-4擅長計算和編程,故GPT-4在許多領域都比Claude更精確,但Claude在某些創意性用例中效果更好,單論准確性,GPT-4勝。
◉ 集成
GPT-4集成了大部分的編程語言,還支持插入其他應用程序,通過API接口生成相應。而此前GPT-4更是官宣可以聯網,並接入各種插件與部分APP。
Claude毫不示弱,同樣可通過API與各種應用程序集成,而除了表示與老東家谷歌將在未來緊密集成,合作夥伴更是包括Notion、Quora、Opentable、Slack、Shopify等。不久前,Anthropic宣布與Zoom建立战略夥伴關系。
在集成這一方面,二者平分秋色,不過單從夥伴表態來看,Claude大約略勝一籌。
◉ 安全
二者皆是採用閉源模式發布的模型,即掌握用戶反饋的數據用以模型迭代而不公开,並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安全性需求。
前文已經提及Anthropic是以Constitutional AI爲基礎來構建Claude,使其更具有無害輸出的同時,能夠對用戶的對抗性輸入進行有效回應。Claude或許算是在安全方面做出了更多號召與努力。
◉ 價格
ChatGPT可免費試用,但是搭載GPT-4的Plus版本價格爲每月20美元,Claude支持在Slack平台上免費使用。Claude的價格優勢毋庸置疑。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不難發現Claude與ChatGPT各有千秋,不失爲目前值得一試的AI產品。Claude顯然更爲親民,而在專業領域,ChatGPT的表現更爲出色,但Claude作爲“強敵”,在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AI成爲當下的風口熱點,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各大科技公司你追我趕的產品競賽。微軟技術主管Sam Schillace曾表示,第一個推出相關產品的公司將是長期贏家,有時候公司間的差距僅僅以周爲單位。 巨頭不再穩坐觀望,激進下場角逐,初創公司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市場是狂熱的,而就在昨日,包括ChatGPT之父Sam Altman在內350位AI權威都籤署聯名公开信,表達AI技術可能會對人類構成生存威脅。盡管Claude在計算專業領域的表現平平,但它對安全可控的AI的展望似乎能爲整個行業撥雲見日,指引新的航向。
【聲明】:本文爲元宇宙之心運營團隊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文章版權和最終解釋權歸元宇宙之心所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OpenAI的頭號“勁敵" 估值已超40億美元的最強黑馬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41259.html
標籤: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