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ICHARD SMITH
任何與 ChatGPT 交互過的人都會心裏出現這個令人不安的問題:“這個東西是人類還是機器?”
從本質上講,這個問題是圖靈測試期待已久的失敗。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使用圖靈測試作爲在线身份的代理。通過這個測試,我們會清楚地了解我們在網上是與人還是與機器互動。
然而,隨着 ChatGPT 和生成式 AI 的出現,我們不能再依賴圖靈測試來證明“我是人類”。而數字人格最終需要一種方法來判斷我們是否在與真實的人打交道。
Web3 的數字人格愿景依賴於去中心化和圖靈測試能夠說,“我是人,我控制着這些數字資產。”當 ChatGPT 打破圖靈測試時,它向我們表明,僅靠去中心化是不足以實現數字人格的。
如果我們認真對待數字人格,那么就應該認真對待數字身份。
人類,何以爲人?
許多人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數字身份運動中有一個類似中本聰的人物,他在中本聰著名的比特幣白皮書之前整整七年撰寫了關於數字身份的權威白皮書。
2005 年,Kim Cameron 發表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論文《身份法則》(The Laws of Identity),將身份管理的概念闡述於衆。
盡管 Kim 並不像中本聰那樣神祕,但他在數字身份方面的工作與中本聰在去中心化方面的工作同樣具有決定性意義。
Kim 提出了一個關於數字身份的問題陳述,它與中本聰關於去中心化的問題陳述一樣簡單、清晰和簡潔。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是有啓發性的。
Kim 的身份問題陳述(2005 年):互聯網是在沒有辦法知道你連接到誰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中本聰的去中心化問題陳述(2012 年):互聯網上的商業交易幾乎完全依賴於金融機構作爲可信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
盡管這兩個問題截然不同,但它們卻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網上連接到的是誰(Kim/ 身份),我們必須能夠點對點地這樣做,而不需要中介(中本聰 / 去中心化)。這在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同樣適用。
然而,在一個後圖靈測試的世界裏,身份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因爲機器越來越能夠模仿人類。如果不將數字身份作爲首要任務,我們將無法充分享受去中心化的成果。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Kim 給了我們另一種思考數字人格挑战的方法。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在我們的在线生活中,“內容就是我們的身份,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但我們並不擁有它,也無法保留它,無法控制它。我們缺乏一個可以提供與家庭相同的基本隱私的數字庇護所。”
簡而言之,我們在數字世界中無家可歸。
正如現實世界中無家可歸會因爲缺乏隱私而損害人格一樣,數字世界中的數字無家可歸同樣會損害數字人格。
數字人格需要一個數字家園——一個我們可以決定何時以及如何與他人分享我們數字自我的哪些部分的數字場所。數字家園與我們的數字身份密不可分。
去中心化並不是解決數字無家可歸的唯一法則。如果我們不爲數字身份設計架構,我們將永遠無法知道我們在網絡上在與誰互動,AI 將淹沒人類。
之前,我們可以依靠圖靈測試作爲我們人類身份的代理。然而,隨着像 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出現,這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Kim Cameron 已經離世,但他的《身份法則》依然存在。所有渴望真正數字人格的人都應該記住,Kim 先於中本聰,身份先於去中心化。
正如 Kim 所說,網絡世界中,“內容就是我們。”現在生成式 AI 已經使內容變得幾乎免費,我們更應該確保我們有一種替代方法來評估和識別數字世界中的人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爲什么 Web3 正面臨着身份危機?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39467.html
標籤: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