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除了過好日常生活,我們還需要為退休生活提早做準備,畢竟大多數人無法一生都在工作,更不想一輩子都為了生存而不停工作。
如果想在法定退休年齡63歲(113年提高為64歲,115年以後為65歲)時結束職涯享福,就必須要在這之前準備好未來20年,甚至30年需要的生活費,否則退休後就不是享福,而是繼續為了生存而忙碌工作。
一般人的工作時間平均為40~45年,在這段職涯中所賺取的薪水,除了要維持生活開銷外,還要額外存退休金提前為未來準備生活費。
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假設能活到95歲,表示65歲退休後還有30年的時間需要用錢,而能夠存退休金的時間也僅有40~45年,有多少人能做到存下月收入的一半,或至少存入40%,以工作一年抵退休一年的方式準備退休金呢?
若真有辦法每年都存下收入的一半做為退休金,別忘了通貨膨脹如影隨形,物價只會越來越高。
回想20年前的一碗乾麵價格與現在的差別,至少貴了一倍以上,更別說是40年以後要用的退休金,可能至少是3~4倍的金額。
就算畢業開始工作就是高所得的人,以月收入10萬元為例,能存下一半就是5萬元,在40年後退休,物價成長為目前的4倍,存下的5萬元就等同於目前的12,500元。
也就是儲蓄率再高,也不可能存夠退休後所需要的費用,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影響力。
更何況這40年是人生的輝煌時期,會經歷買房、買車、生兒育女、追求夢想的人生大事,若只靠薪資儲蓄實在難以存夠退休金。
於是,「投資理財」就具備必要性。投資就是藉由將錢拿給其他人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並進而帶來更多的金錢回報,而投資人本身並不需要為其投入大量時間。
我們到底需要靠投資賺到多少錢呢?越多越好嗎?答案是:心理上「是」、邏輯上「不是」。
首先「天底下沒有白喫的午餐」,也不會有天上自己掉下來的錢,想要賺得更多,就要付出更多時間、勞力、心思等,才能換取更高的報酬。
投資相對也是,想要獲利更多,得到更高的報酬率,伴隨的就是更高的虧損風險。
投資賺錢希望越多越好,代表本金虧損的機會與金額也越高,我們心裡應該要先有一個標準,怎樣的報酬率才是我所需要的低標,我認為至少先追求「不要越來越窮」。
就是投資報酬率至少要高於通貨膨脹率。
舉例來說,健康的通貨膨脹率平均為3%,政府大多會控制在2%~3%之間。
每年3%的通貨膨脹率,意指每年物價將成長3%,等於手上的現金每年會貶值3%,可以買到的東西會少3%,長年累月之後,同一筆金額但消費力會越來越低。
從圖表的「3%通貨膨脹」欄位,看到物價在10年、20年後會上漲多少;而「3%折現價值」欄位則表示現在的100元,在20年後會等同於現在多少錢的消費力。
在「1%銀行定存」的欄位顯示,若100元存在銀行賺1%的定存利息,20年後將會累積多少錢;而「定存折現價值」顯示的是當年的銀行定存金額,相當於目前實質購買力的金額。
透過圖表可以發現,如果只是把錢放在銀行而不投資,現在販賣100元的商品,在20年後會需要賣175元,而在銀行裡的錢加計每年1%利息只會變成121元。
現在買得起的東西,到幾年後就買不起了。現在的100元價值,在20年後只能買得起現值69元的商品,如果連利息都沒有,就只能買得起56元的商品。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現在就把100元花掉買100元的東西,而要忍耐等待20年之後才拿來買價值69元的東西呢?
如果你的投資報酬率每年都有3%,就可以完全抵消通貨膨脹,20年後同樣的商品售價變成175元,放在銀行裡的錢也已經成長到175元,還是可以用同一筆錢買到同樣商品,這表示錢有保值性,保有現在原本的實質購買力。
如果投資報酬率更高,例如每年有5%,20年後就可複利累積成253元,這時不但可以買到同樣的商品,還會剩下78元可以購買別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追求的投資報酬率,至少不能低於平均通膨率才能讓錢不貶值,更要超過通膨率帶來更多金錢,至於報酬率要多高就看願意承受多大程度的損失風險,而且這個風險值得去冒險。
所以,為什麼要投資?我們要先解決通貨膨脹讓資產貶值的問題,進而追求讓資產增值的目標。
◎本文已獲 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投資報酬率5%將不會是全部獲利? 專家:扣掉通膨剩下2%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3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