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關匯率的決策資料要公開更多,才有助於政策研究!」前央行副總裁、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南光8日發表與央行相關主題的演講。在演講中分析台灣狀況時他表示,台灣央行許多主張與研究觀察不同,應該公開更多匯率幹預的決策資料,讓外界對於央行的金融穩定政策產生的效果有更多研究。
陳南光8日於連震東紀念講座以「中央銀行與金融穩定」為題發表演講。他首先介紹央行的原由,指出央行在國有化後,最主要的目標原本是提供緊急融通給陷入流動性危機、但仍具有償還能力,且能提供良好擔保品的金融機構,而央行應該以較高的懲罰性利率,提供無限制的融通。
但陳南光指出,央行此一放貸鐵則於近代受到不少挑戰,包括現在銀行資金來源多元化,大額批發金額加深擠兌風險;影子銀行易遭受流動性危機等,這過去也是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的主因,還有隨著金融機構持續購併、複雜化,銀行「大到不能倒」的問題惡化,且緊密的金融網絡反而更成為金融危機蔓延的管道。
「央行很多行為已經脫離貨幣政策範圍,獨立性逐漸下降。」陳南光分析,如聯準會等央行近年來將許多非傳統工具常態化以支持經濟成長,持續以量化寬鬆政策輸出鉅額流動性,還維持長期低利率的環境,容易造成房價與股價的泡沫化,這在金融海嘯後不明顯,但在疫情後,全球通膨的效果就非常明顯。
陳南光也列舉幾點,包括提高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要求,監理機關會檢視央行在1個月內與1年左右的流動性;此外也要減緩信用與資產價格循環,像是要求金融機構槓桿不得低於3%,減緩槓桿操作時信用快速擴張或萎縮的傷害;最後也要提高金融機構損失的吸收能力,包括強制保留2.5%的資本緩衝與內部紓困機制。
「內部紓困機制就不會讓納稅人要為金融機構倒閉負責。」陳南光表示,可以透過銀行發行合格金融工具,使得銀行資本適足率低到一定水準後,觸發債券轉換為股票或註銷的機制,才會讓金融機構的利害關係人(投資者)監督其財政紀律;最後也要針對大型金融機構採取更嚴格監理措施。
陳南光最後強調,能對央行政策有如此詳細的研究,需要透過央行將決策進行公開以利外界檢視,但以我國為例,過去央行總聲稱因為實施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禁令,才能讓台灣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全身而退,可從匯率與實施政策的時間對比是有落差的,卻沒有進一步資料來評估央行的政策效果。
而且他認為,台灣度過亞洲金融風暴的主因是政府負債相對比例低、金融市場與海外連結不深與外債外逃少,因此建議央行開放匯率幹預歷史資料,讓外界評估央行政策的後果。陳南光擔心,央行如金融重建基金等政策執行時間太久,將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實施,恐會對市場有扭曲效果。
【更多精採內容,詳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前副總裁談央行 幹預匯率資料應公開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3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