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來,美國聯準會(Fed)大幅提高利率,但令經濟學家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美國一直未見到信用緊縮跡象?到今年3月,跡象終於浮現了:區域性銀行擠兌恐慌開始引發信用緊縮。至此,全球美元信用「同步」萎縮趨勢隱然成形,是令人憂心忡忡的重大警訊。
在此之前,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史坦伯格(Joseph c. Sternberg)指出,信用緊縮已在世界各地發生,唯獨美國例外。國際清算銀行(BIS)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4季,全球遭遇一波顯著的信用萎縮。這份報告顯示,那一季,銀行對外國貸款者的授信總額,以各種幣別(包括歐元和日圓)計算,大減1.4兆美元。
這主要是美元現象。第4季美元跨境信貸總額(包含美元面值的債券等等)降到12.8兆美元,從2021年底觸及的13.4兆美元高峰降了下來。在首當其衝的開發中經濟體,美元信貸總額在約莫六個月的期間銳減2,560億美元,減為5.2兆美元。2022全年全球美元信貸萎縮將近4%,是2009年以來最深的全年降幅。
2009年是全球信用萎縮結束的年頭,但現在,一波全球信用萎縮似乎剛開始,日後還有進一步下滑的空間。
歐元和日圓放貸金額成長,只局部抵銷美元信貸金額的降幅。而且,各地情況迥異。亞洲因為普遍使用美元,去年遭遇信用急遽萎縮。對照下,歐元信貸通常集中在與歐元區貿易往來最密切的經濟體。這兩種貨幣的替換不是那麼直接,不論是就整個經濟體或個別貸款人來說皆然。
史坦伯格說,面臨這種情況,Fed可能要大喊一聲:「糟糕!」過去一年來,Fed使出渾身解數設法收緊信用,想藉引導整體經濟降溫把高通膨打下來。然而,各種指標都顯示,美國金融情勢依然出奇活絡,而且維持很長的時期。直到Fed這波緊縮循環走了一年,到今年3月,矽谷銀行(SVB)不堪擠兌倒閉掀起銀行動盪,才開始見到信用日益緊縮的明顯跡象。
換言之,Fed這一年來大幅升息,至今抑制通膨未竟其功;更成功的結果,竟是造成全球信用緊縮,而這種現象對經濟穩定的破壞可能更甚於高通膨。
如何解釋這波美元借貸和放款金額陡降?有兩個互相關聯的因素:美國利率節節升高,以及美元2022年大幅升值。這兩項因素都已推升貸款人的資本成本。其中,匯率更值得特別關切,因為造成的衝擊甚鉅。
史坦伯格進一步解釋。去年美元貸款者面臨的壓力隨美元勁升而加劇,因為本幣貶值加重他們償還美元貸款的成本。美元走強也削弱一些放款者授信的意願及能力--尤其是資產經理人,他們驚覺自己必須火速脫售債券,以免利率大幅變動導致帳面虧損。BIS報告反映的是去年最末季情況,今年來美元已回貶,但提供的慰藉有限,只是更凸顯匯率波動的不穩定和無可預測。
結果是,倘若未來數月,美國果真步上其他貿易夥伴國的後塵,也進入信用緊俏時期,這種信用萎縮「同步化」將觸動全球經濟警鈴大作。過去30年發生的幾波金融危機中,並未見到全球「同步」信用萎縮的現象。
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美國信用情況仍然良好。2008年金融海嘯吞噬西方國家時,亞洲金融體系已變得更強健、足以抵禦短暫的信用喫緊。但這一回,情況不一樣了:世界各國如今都深陷債務堆中,想擴大舉債都開始遭遇困難。
何以致此?Fed難辭其咎。若不是對美國通膨復熾的反應太遲鈍,未能及早因應,通膨不會衝上40年高峰,也就不必火速猛烈升息,導致利率和匯率劇烈震盪。這暴露出Fed不明白經濟實際運作情況的「系統性失敗」,以及Fed能力有局限。
他建議,Fed必須把注意力轉向維護美元匯率穩定,讓全球其他經濟體也跟著穩定下來,否則可能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屆時後果絕不只是以國內通膨高竄的形式顯現而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美區域銀行動盪背後問題:全球美元信用恐「同步」萎縮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3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