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創產業來說,過去兩年它們似乎被格外“青睞”。疫情的常態加速了消費市場的“原子化”,Web3被公認爲下一階段最重要的增量來源,最能直接體現“Web3”魅力的NFT則成爲了創投圈訪問量最高的關鍵詞。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NFT如何爲“出版物”“創意”“文化作品”創造更大的價值,然後直接轉化爲消費市場層面的“善意”:
有數據顯示,僅2021年國內數藏平台就發售了大約456萬個NFT作品,總發行量市值約1.5億元,主要集中在文博、非遺、體育、影視、動漫、潮玩——“瞬間售罄”是常態,最快記錄看起來是由西北音樂人“張尕慫”創造的,他在TME上推出了數字藏品3D手辦系列盲盒“土潮歌”,據媒體報道上线1.3秒1027份產品全部售罄。
這種速度甚至讓學界也爲之觸動,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在2021年年底發布的《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產研究報告》,就從學術層面分析了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數字文化”的前景,論調是肉眼可見的樂觀。
但NFT能夠給文創產業的普通從業者們帶來什么改變嗎?這個問題就顯得相當“理想化”了。
政策在理論上提供了非常友好的環境。以成都爲例,今年2月,中央網信辦會同中央宣傳部等部委下發《關於印發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名單的通知》,成都市成功入選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而成都市在今年4月響應了“通知”,進一步下發《關於徵集成都市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應用場景的通知》,爲創業者、相關技術人才全程开綠燈。
NFT在文創領域的應用初衷也更多是爲了維護普通人的權益,“唯一性”是區塊鏈技術的名片,早期的應用場景就建立在溯源、防僞、防盜用等環節上,NFT則進一步豐富了創作方式——收集創作者的一些零散創意(保護好這個零散創意不被盜用),這些零散創意將得到機會“組成充滿隨機性的”新產品——Eon等現象級Web3產品正是建立在這個邏輯上。
但出現在我們信息流裏的NFT普通人,似乎總是圍繞着“造福”兩個字展开。Beeple的《每一天》拍出 6900 萬美元的那一天,被認爲是“喚醒NFT市場的那一天”;發行平台OpenSea的兩位創始人Devin Finzer和Alex Atallah,獲得的靈感來自知名財富密碼“加密貓”Cryptokitties……
爲了讓這個問題得到更具體的回答,我們聯系了一些身邊的文創產業從業者,試圖通過他們的故事來尋找Web3時代在普通人身上留下的印記。而在這些朋友裏,小慄星是最web3的一個。
她是一名插畫師,曾經在上海的廣告公司工作,後來搬回成都,做起了自由插畫師。
從去年开始,她和朋友正式接觸NFT項目,也收到過一些初創NFT團隊的合作邀請,但認真考慮之後並沒有接受。目前,她把NFT當做自己事業的“副线”劇情。
以下內容整理自小慄星的自述。
我是從去年开始比較深入了解NFT的,起因是給成都一家正在招人做NFT插畫的區塊鏈公司投了簡歷。在這之前,我們雖然混過“幣圈”,但對NFT的了解其實也只是“看看新聞”,包括Opensea(這個全世界最大的NFT發行平台)也是去那家公司面試的時候才第一次聽說的。
但那時我們還沒有做NFT的想法,因爲看了那些網站上的作品其實比較失望。
(成都舉辦的一場“NFT+藝術”研討會)
一些(網站上)排名靠前的作品,在我們插畫師看來還挺粗制濫造的,就感覺是掙快錢的生意,不長久。直到今年,國內一個團隊通過“站酷”找到我們說一起做NFT,並把我們拉到一個大群裏,才开始了解國內的NFT市場。
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國內的騰訊(幻核)、阿裏(鯨探)等公司都在做NFT,但感覺國內大部分還是偏中心化,沒那么專業,和Opensea的差別蠻大。再加上我們也看到(全球NFT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蠻有藝術性的作品,覺得這個市場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說不定未來它真的會是一個很好的线上藝術交易方式。我們也就真正开始嘗試制作NFT。
還記得我們被拉進的群已經是2群了,有500個人,基本也都是一些插畫師和設計師。保守估計那個團隊可能建了兩個群至少一千人。雖說是合作,但對方的訴求簡單,給的自由度比較高,一般是給大概的方向,比如NFT市場裏哪些類型比較好賣,其余的就設計師自己來創作。
接觸下來,他們提出的合作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买斷,例如一個小元素就幾十塊錢。一次性买斷後,剩余的操作都和我們無關,這種方式我們很難接受。另一種是銷售之後給我們30%的提成,但後期版權還是歸他們,也不會給我們署名。
他們對於抽成70%這件事給出的解釋是,大部分搞插畫設計的不懂程序,畫師只需要畫一些元素,剩下的要交給他們的程序員去自由組合。意思就是不借助他們的平台,只靠畫師很難出一個完整的NFT作品。
但我問了一個程序員朋友,這種程序其實是开源的,他們就是想利用這個信息差讓我們和他籤約。當我在群裏說這門技術是开源的,我這邊可以免費給大家提出幫助後,就被那個群主移出群了。
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事,是我問他們團隊要成功案例,他們給不出來,所以也就明白他們的項目還屬於一個起步狀態。像他們這樣不用任何支出就可以拿到版權的做法,就有些像騙稿。因爲這些原因,我們最終沒有和他合作。
再後來我們也遇到過別的人來談合作,給到我們的提成比例有40-50%,但大部分還是30%。其實國內有很多試水NFT的公司在招插畫師,靠這種方式,如果插畫師想進入行業還是很容易。但我們還是想做自己的系列作品,打造自己的IP。比起分成比例,我們唯一擔心的還是版權問題,如果版權不屬於我們的話,分成再多也不會考慮的。
按照傳統路线,插畫師的工作內容可以分爲接商單或者做自己的創作,然後衍生IP走版權路线。由於我更多是做商業插畫,所以大部分時候作品一出來版權就屬於甲方。相當於我售賣的就是作品的版權,日常收入在1-2萬左右,具體多少和接單數量掛鉤。
(小慄星的作品)
盡管現在我還沒有靠NFT實現收益,但覺得市場在往藝術數字化的方向上發展,這是一個利好趨勢,(我覺得)NFT有可能革新整個藝術品交易市場,(因爲它可以讓)像我這樣的插畫師也能有機會做自己的創作,讓它產生價值,所以我空余時間都會研究。
一直以來,純粹的藝術交易市場都很難,尤其是线上藝術交易。舉個例子,不是每個作品都像《蒙娜麗莎》一樣有线下的唯一性支撐。更多的情況可能是你畫一幅畫,它可以在线上被復制無數遍。NFT可以給作品編號,然後限量售賣,但總歸還是要靠唯一性才能有價格提升。
大多數愿意爲NFT付費的人,除了有對藝術品本身的喜愛,也有一部分人會覺得這是有投資價值的。對於我們商業插畫師來說,NFT是增加作品商業價值的,我們就會很現實很直接地考慮作品如何能賣到更多的價錢。
雖然現在NFT市場和傳統藝術交易市場沒得比,但如果拿NFT和比特幣、以太坊比較,就會覺得NFT的產品它是真實存在的,起碼算是一個小小的藝術品,在整個區塊鏈的市場裏能夠被真切感知到。
我以前混過“幣圈”,幣圈也分主流幣和山寨幣,比特幣更像是一個神話傳說,而以太坊就分很多技術鏈條,這些還是比較正面的(區塊鏈落地案例)。相當多的山寨幣是專門用來炒作賺快錢的,它可能一天漲幾百倍一天跌幾百倍。
“幣圈”有點像區塊鏈泡沫,可能有一天會完全消失。但對於進行NFT設計的插畫師來說,我們其實是不受什么侵害的。我們的作品是實際做出來了,而NFT只是它呈現的另一種方式或者說框架。形式是次要的,作品才是主要的。所以我們會覺得NFT和其他區塊鏈產品最大的區別,是藝術品本身的價值。
至於政策對這個行業有什么影響,是支持還是反對,對於我們而言並沒有太大關系。
哪怕這個產業有一天突然坍塌,最壞的結果也就是我們不投(作品)在NFT上。因爲畫出來的作品是實打實在那裏的,能賺錢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即使不靠它賺錢,我們也積累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東西。現實一點講,現在的NFT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一個錦上添花的存在,可能會比你兢兢業業搬磚要更容易一些。
現在我們已經在國外平台了注冊账號、錢包,交了手續費,實際操作下來花了一百多塊,雖然錢不多,但發現其實門檻很高。像是在國外注冊、交燃油費、注冊個人錢包,上傳NFT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程序生成很多個不同的隨機組合。也許很多人了解過NFT,也想過去實行,但因爲這些門檻可能會中途放棄,我們身邊還沒有做得比較成熟的設計師。
其實我們還是非常愿意和國內的公司合作,但目前看下來還沒有遇到特別滿意的。國內也還沒有什么做NFT很成功的獨立設計師,更多的人還是在和博物館合作之類的。
(三星堆已經有了NFT想法)
當然這也和國內的環境有關,一些NFT或者叫數字出版物平台都是大廠做的,更像是他們自己信息鏈的東西,和真正的區塊鏈市場是脫節的。
所以我們暫時沒有打算做國內市場,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國內還是偏中心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騰訊、阿裏的平台現在還不允許二次轉賣。這些事情給我們的感覺就是NFT在國內要真正做起來是很困難的。
作者:互聯網指北
來源:界面新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除了發財 NFT給插畫師們帶來了什么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2644.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