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諸多項目中,社交賽道一直是關注熱點。
用戶有社交需求和場景,每天都通過社區交流互動,但社交賽道上的web3,邊玩邊賺還沒有特別出圈的。
在微博和推特,邊發文邊賺錢,只是美好愿望。除了KOL有粉絲和流量,通過發廣告或帶貨獲得收益外,普通用戶很難通過web3社交媒體玩賺。
各種賽道頭部項目
有個項目TwitFi,只要用戶持有NFT,在推特發帖帶上#twitfi標籤,就可以賺取TWT;但從TWT走勢看,已經從高點0.75到現在0.02,跌了97%。
項目出發點挺好的,但誰提供流流動性,讓用戶來發帖挖礦呢?TWT價格沒有了,自然不能留下用戶繼續參與了。
另一個項目Twity,類似任務平台,轉發項目宣傳的推特帖子,可以獲得代幣。但還沒出圈就結束了,其NFT鑄造價格0.3BNB,現在地板價跌到0.045BNB。
用戶轉發廣告信息,但只獲得不知道有沒有價值的代幣,無法形成共贏,最終不了了之了。
發推特賺錢的TwitFi項目
當前推特用戶和信息量都很大,平台沒有必要反饋用戶,用戶的在线時長,發推和點贊行爲等數據反而是平台賣廣告的基礎。
用戶經常被精准投放了廣告,被動接收廣告,但沒有收益。
一些web3項目,比如brave瀏覽器,用戶使用brave搜索信息,會被詢問是否查看廣告,查看廣告獲得BAT收益。
這是最直觀的,用戶管理自己的數據,某個账號具有某些屬性關鍵詞標籤,是否接收推送的廣告,如果看廣告獲得收益。
比如初曉鏈使用brave,搜索的是大部分是加密相關資訊,收到的廣告基本是web3新項目,交易平台的投放的廣告信息。
使用Brave瀏覽器收獲的BAT
社交賽道上的熱門項目LENS,是做去中心化的web3社交圖譜。
對用戶來說,關注、點贊和評論其他人,以及收藏的信息都放在鏈上,不會因爲平台關閉而丟失;账號的數據自己保管和可遷移,不會被動營銷。
對开發者來說,把項目構建在LENS生態上,可以獲取lens的用戶和流量,更專注在產品开發和優化上,和平台共贏。
LENS就是做這樣的協議,目前已經有上百個項目構建在其生態上。
lens生態項目
對用戶來說,已經在微博或推特有深度互動了,如果轉到lens就要重新开始了;但如果lens有足夠吸引力,遷移就不是問題了。
比如lens是不是會發空投,持有NFT可以優先體驗項目,或者在lens上的項目互動,可以獲得對應項目福利等,這些都很web3。
lens上短視頻平台lenstube
目前在lens生態上有對標網頁版和手機版twitter的Lenster和ORB;對標Youteb的Lenstube;對標Instagram的Phaver等。
這幾個項目的交互方式,就是發帖,評論,關注點贊等互動,相當於在其他社交平台的互動行爲遷移到lens上,只是在lens上,或許會有空投福利。
如果在Lenster和Lenstube發布的動態或視頻,也有很多人點贊和評論,那也就不在乎是不是在抖音或Instagram等,畢竟在lens還能邊社交邊賺嘛。
lens上可以查看用戶數據
除了社交產品之外,Lens還有其他定位的產品。
比如oohlala,音樂和播客 NFT 播放器;LensAI,Text2Image NFT 生成器;LensEncrypted Messaging,加密和發送消息的工具;Sepana,去中心化化網絡搜索;還有表情包制作網站rememe等。
其生態上構建越豐富的產品,用戶就越能留在生態圈中,體驗產品並獲得相應獎勵。
以後在oohlala聽音樂,是不是不會像酷狗一樣,收取會員費了吧?
Lens生態上播放器oohlala
從Lens上的dune數據看板上可以看到,已經有108,280個Lens Protocol Profiles
被鑄造出來,累計發帖超過100萬個,每日發帖數量超過1萬個;累計消耗了173,570多個MATIC的gas費。
注冊的账號中有28.6%的用戶只發了1個帖子,這些可能是擼空投用戶,注冊着玩的;有17%的用戶發布了超過20個帖子,是深度交互用戶,或者是看好社交賽道的人。
從數據上看,12月份开始,發帖數量大量增加,互動的頻率更高了,也說明社交賽道的討論更多了。
dune數據看板
社交賽道的探索持續在進行中,單純某個項目可能難以出圈,因爲用戶遷移成本太大;或者在web2基礎上優化成web3也太難。
而Lens從生態構建上开始,讓項目和用戶都從新开始,有好的項目,才能吸引用戶,用戶在生態中體驗web3社交,相互推動。
或許這是未來web3社交新方式吧。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無投資建議。我是初曉鏈,我在關注元宇宙和web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如何玩賺社交賽道socialfi龍頭項目LENS Protocol?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21763.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