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資生涯中經歷過三次大低潮,其中一次破產,另外兩次資產減少超過一半,現在回想起來,每一次失敗的理由都大同小異:在資產高峰時太過飄飄然,失去了平常心,不久後就嘗到樂極生悲的後果。
發生在我念書時期,當時某位教授在課堂上提到一檔股票,我聽了之後決定拿出自己存下的一些零用錢,當做牛刀小試。想不到短短幾天,這檔股票就漲了8%,對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說,簡直是開了眼界。初嘗甜頭的我,開始一股腦兒投入股市和基金,甚至邀請家人加入這場夢幻的賺錢派對。自我膨脹下,勝率低的事愈做愈多,當時的我一心只想著「我一個月就賺到這樣,如果乘以12個月,一年就可以賺一倍!」
但不久之後,金融海嘯來了,一年內就蒸發50%以上的資產,暴跌的浪頭只不過拍了拍岸邊,我自己存下的錢、家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全都被浪頭捲走。
出社會後我進到大型金融機構工作,那一陣子我投入不少時間研究,自認為投資能力已經大幅進步,於是嘗試投資海外波動較大的個股,在運氣加成下,有幾年投資年報酬率都超過100%,但也因為如此,漸漸開始高估自己的眼光與判斷,不小心走上偏路。故事就回到前面提到投資新藥的賭注,那時買下一籃子新藥股的選擇權,想賭哪間公司可以取得藥證,然後大賺一筆。
結果,我持有的公司沒有一家順利取得藥證,加上當時又自作聰明和朋友一起投資人民幣看漲的選擇權,也在人民幣不斷貶値後鎩羽而歸,我和朋友共虧了近兩千萬,先前以倍數賺來的財富,在一夕之間快速消失,若算上背負數百萬的貸款,說是破產也不為過。賺的時候有多快都不重要,只要虧了100%都是賠光,讓少年股神從夢中驚醒,發現自己又變回什麼都不是的平凡人。
在2022年到2023年這段時間,我花很多時間投入總體經濟的研究,恰好時逢全球通膨,美國開始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升息政策,我知道債券跟利率一般都呈負相關,也就是當利率愈高時,債券價格就會愈低;相反的,如果利率愈低,債券價格就會愈高,因此,我決定投資債券期貨,想藉由期貨放大獲利,也是一種槓桿工具。
一開始,我在幾天內就把200萬變成260萬,我心想「這太好賺了!」於是又投入500萬,壓的資金愈重,我的心情就愈高漲,每天都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投資能力到了下一個裏程碑。
但就在某一天,震撼教育悄悄來到。那時我大約持有600萬的債券期貨,而當晚剛好要公布美國央行的決策利率。市場原本預期要開始停止升息,於是債券價格在盤前就一路上漲,轉眼我又賺到200萬。沒想到的是,當天央行不按牌理出牌,竟然決定繼續加碼升息,短短一夜之間,我就從賺200萬,立刻變成賠200萬。
那段時間,我為了想把賠掉的錢賺回來,頻繁的在債券期貨、那指期貨、道瓊期貨等高槓桿的投資項目中來來回回,有時賺錢、然後又虧錢,最終不僅是白忙一場,花了我無數個夜晚熬夜看盤,放棄了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還是慘賠超過1,000萬元,這筆投資雖然不是當時賠最多的,但卻是對我打擊最大的。
自信和自傲是一丘之貉,投資有自信能不受市場氣氛影響,做出好的投資決策,但偏偏自信不小心多了一分,就成了自傲,自傲容易自我膨脹,膨脹到心裡容不下一丁點風險意識,也讓原本有紀律的投資偏離正軌,悲劇就隨之而來。
我當時的心境十分煎熬,最痛苦與無助在於:我以為自己累積了產業和個股的專業,現在又了解債券跟總經的關係,投資一定如虎添翼,但實際上我仍然無法掌握每個月公布的CPI到底是好是壞?央行怎麼做決策?也許長線我可以等,但如果看得太短又壓得太重,就沒有辦法撐到它降息的那一天。
甚至,直到這本書寫完的這個月(2024年7月),美國都沒有宣布降息,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第一部分享,我們就算學習總經仍無法掌握大環境,只能被潮流推著走;但投資贏勢股,我們至少還能選擇產業、選擇個股,選擇那些即使浪來了,也不會輕易被沖走的企業。重點是你要保持資金水位的健康做長期投資,才不會在短期的暴富與腰斬之間迷失。
說了這麼多不堪回首的血淚史,我也從每次低潮中慢慢走出財富低谷,透過反省與等待再次攀上財富的高峰,你也許會好奇我在低潮中到底體悟到什麼?那就是必須認淸自己究竟賭的是運氣,還是眞正的實力;是算過風險後而做的決策,還是完全被驕傲蒙蔽了雙眼?槓桿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但無論如何,都要小心擱淺。
雖然三次慘賠都與槓桿有關,但這並不代表槓桿不好,我對它更多時候的情緒是:又愛又恨。至於會演變成愛還是恨,還是要看如何正確的使用這項工具。
2022年時,我非常看好力旺這檔股票,因為我相信未來晶片設計只會愈來愈複雜,對於晶片設計公司的需求也會擴大,於是我決定融資,大手筆重壓力旺,期待藉由槓桿一次獲得巨大報酬。
但老天往往喜歡給人們一點曲折,就在我決定重壓它後,力旺的股價卻開始出現一陣大波動,先從1,200元漲到1,500元,卻又很快跌回去,甚至一度跌破900元。我當時備感壓力,因為一旦開了槓桿,對於價格的忍受度就會變得很低。
好不容易等待它盤整足足三個月餘,股價終於開始上漲,穩穩從1,200元漲到2,000元,但我卻因為開了槓桿,選擇在它漲到1,500元時就決定獲利了結。在正常情況下,時間是我的朋友,我的投資能更長久,為我帶來複利的效益;一旦開了槓桿,就會因為波動放大,容易被短期氣氛影響,時間就成了我的敵人。我事後反省,若當時我買的是現股而不是融資,我就能一路抱到後來上漲到2,800元以上。學費不能白繳,在這次失誤中最重要的收穫,是學習到要能做到長期投資,保持資金彈性是關鍵,而槓桿之所以容易短進短出,就是因為槓桿會放大波動,讓資金變得沒有彈性。
這個案例還算正面,只是讓我少賺到一些錢;更可怕的是直接把你掃出市場,強制平倉,或是還不出融資的錢。
廣告界有一句名言:「好的廣告,會讓爛產品死得更快。」好的廣告會幫產品曝光同時拉高消費者的期待,但當消費者體驗不佳後傳出爛口碑,反而比爛產品不打廣告還慘。同樣道理,操作不好的槓桿,也會讓爛投資死得更快。槓桿像是一個功率放大儀,它無法幫你加分,只能幫你相乘,你給它+1,它可以幫你放大為+100,但你給它-1,它也會幫你放大為-100。
如果我們回顧那斯達克過去一年的走勢,就會發現,雖然全年指數上漲了26%,然而,幾乎每三個月就會發生一次10% 左右可觀的拉回,這對沒有槓桿的投資人來說,或許是一個投資路上的小陣痛。然而,如果是用三倍的槓桿來看,一年四次遭遇資金蒸發20%到30%的回檔,那可笑不出來;而如果是以十倍槓桿來看,那麼不只是笑不出來,而是有可能四次破產!
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槓桿的風險極大,並不適合投資新手,或是沒做功課的人。但根據《金融研究快報》(Finance Reserch Letters)的一篇研究,作者針對1,200位美國散戶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反而是投資知識相對不足,以及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人,使用槓桿工具的比例更多。
別忘了,槓桿有可能使人致富,也可能毀了人生,致富的人會上鏡頭,失敗的人卻乏人問津,因此市場傳遞出來的都是致富的案例。如果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開槓桿?我會說:勝率高的時候。很多人會把槓桿當成以小搏大的手段,但如果勝率低,馬上就會虧回去,甚至一次就直接被掃出市場。所以必須是勝率提高了,再去思考如何開槓桿,而且選股必須更精準,假設不開槓桿時,選股的勝率達七成才算合格,那開槓桿時更要提高到八成才行。這個八成怎麼來?就是好股票掉到好的價位,而且基本面好轉,那也許就能考慮開槓桿。
心態穩定是為了克服心魔,資金彈性則是為了對抗波動。投資時一定要記得控制槓桿,適當保留現金,或是投資容易變現的個股或ETF,讓我們能在情況不如預期時,能更有彈性的調度資金,甚至還有資金可以加碼。假設一開始就使用槓桿過度交易,當遇到股價大跌時,即使心裡知道過一陣子股價就會上漲,資金壓力還是可能讓我們被迫停損。
我的選股法則是讓時間成為我的朋友,但是槓桿是時間的敵人,所有槓桿都有成本,不是扣利息,就是滑價或轉倉成本,更不用說衍生性商品大多有時間價値,隨著時間流逝,標的沒上漲價値就會減少。所以,除非眞的很有把握,再開槓桿。我也會使用槓桿工具,尤其那些把握度高的投資標的,但也不可能每次都對,甚至仔細回想,那些我沒有開槓桿的操作反而勝率更高,為什麼?我認為這是心態的問題。
只要開槓桿,操作資金的彈性就變小了,因為容錯空間變小,原本容錯率可以到跌40%都不用怕,但一開槓桿,假設開兩倍,等於實際上的容錯率只剩20%。如果槓桿開到三倍,這時別說要停損,在措手不及時就直接出局了。
當容錯空間小的時候,忍受波動的程度就變低,明明知道股價再過一陣子就會反彈,但當下的狀況已經不容許你等待,這就容易導致在心態上出現問題,即使看對邊,槓桿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一旦急著釋放壓力,就無法做到長期投資。
要記住,槓桿讓你有更多的購買力,但一定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時間價値,貸款需要繳利息,選擇權則是隨著時間一直在貶値,一旦到期,價値就會歸零。
我自己的體會是,開槓桿賺錢的時候會太貪心,而損失的時候又會在腦中不自覺浮現:「不行,我要把它拚回來!」的念頭,於是決定再開更大的槓桿,想一次賭回上次的損失。於是槓桿也像毒品一樣讓人麻木,從一倍到三倍,從三倍到五倍,最後更可能沉迷於十倍至二十倍的賭局。到了失心瘋的地步,會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這樣才是最快獲利的方式,心中想的不是勝率,而是財富自由的畫面,但是潛在報酬搭配的永遠都是潛在風險。
巴菲特、黃仁勳、我或你,無論是誰,只要虧100%都是0。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 出版《投資的底氣:選股策略X心理素質決定你的財富上限》,作者:股市隱者(謝天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一夜從賺200到賠200萬…心急想凹回來最終慘賠千萬!隱者:槓桿用不好死更快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2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