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Web3處在互聯網的2000年,那Ethereum是不是當年的亞馬遜?”
作者:FMResearch
在巴黎的ETH CC活動上,我參與了一個討論:“如果說Web3處在互聯網的2000年,那Ethereum是不是當年的亞馬遜?”
2000年Amazon剛剛上市3年,2022年的它市值超過萬億美元,是科技公司中具備長期價值的模範。Amazon在二級市場的成長(約280倍)遠大過一級市場(約50倍),市值增長的中位數爲27.8%。從2000年开始,如果一直持有他的股票到今天,獲得平均IRR是32.5%,超過絕大部分VC和PE。
Amazon市值的歷史(FMResearch制表)
他仿佛是殺不死的,四次危機後又不斷有新高:
2001 互聯網泡沫:股價下跌87%,在2003年創新高;
2004-2006 加息窗口:股價下跌23%,在2007年創新高;
2008 金融危機和衰退:股價下跌43%,在2012年超越千億市值
2014-2016 加息窗口:股價下跌21%,在2020年超越萬億市值;
我們來回顧Amazon如何度過四次危機,以及Ethereum和他的比較。
1.1 歷史性泡沫的崩盤
1999年的瘋狂上漲,創造了無數億萬富翁,互聯網被認爲是無所不能的偉大革命。到2001年泡沫破裂的時候,全球共損失市值約5萬億美元,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傳奇投資人Fred Wilson的投資組合在當年虧損了90%的账面市值。
Amazon 2001的市值變化--FMResearch制圖
1.2 大跌的分析:跌幅巨大,時間很長
首先,當年有加息的影響。其次,互聯網概念不及預期,摧毀了投資的信念。“我們認爲電商股票類似於賭博,仍然會有大部分人回歸线下購物!”當時的科技行業龍頭投行Jefferies的分析師當時這么說,可是在泡沫之前,他們也非常看好Amazon。Amazon在1997年上市,在1999年底最高增長到了IPO市值的50倍,但在2000年1月开始暴力下跌,到2000年12月,距最高點跌了約70%;進入2001年後繼續暴跌,尤其是到了10月,距最高點跌了95%。進入2002年後,Amazon股價开始恢復,這次的暴跌維持了22個月。
1.3 被忽略的基本面
事實與分析師預測相反。2001年的電子商務並不是短暫的潮流,用戶習慣开始轉變的轉折點。Amazon在當年,也有持續增長的營業收入。財務方面,Amazon堅持長期的“用戶至上”策略,將資金投入到倉儲物流而非廣告中,並在泡沫破裂前做了6億美金的可轉債融資,獲得了現金儲備。同時,在2001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實現了每股的盈虧平衡。這些行動,得到用戶和市場的認可。
2.1 頻繁加息
2003年是Amazon揚眉吐氣的一年,經歷過互聯網泡沫的考驗後,股票在一年內上漲了189%,進入2004年後宏觀开始出現不利因素。2004年6月,美聯儲爲了抑制房地產泡沫和通脹,开始加息25個點。進入2005年後,由於油價高漲,又連加息8次抵抗通脹,直到2006年才停止,總共歷時24個月。
Amazon2004的市值變化--FMResearch制圖
2.2 震蕩分析:小幅度,反反復復,時間長
因爲貨幣政策不確定性,震蕩期長達3年,Amazon的股票在2004年內跌了15%,2005年回漲了8%,正當大家以爲它又要崛起的時候,在2006月又跌了17%,震蕩結束後,累計比2003年的高點跌去了20%。如果說2000年是暴力崩盤,2004-2006年則是慢慢消耗投資人的耐心,是一個難熬的階段。
2.3 這時最精彩的基本面變化發生了
在2003-2006年,Amazon團隊仿佛被一道靈感的驚雷劈中,开啓了數據化、平台化和雲計算業務的雛形。
數據分析:Amazon开始通過AB test和數據分析來引流,並且推薦給用戶他們需要的商品,可以稱作是互聯網公司BI的前身。
平台化電商,標准化服務:數據分析模塊加上倉儲物流的網絡,Amazon將自己的技術賦能給其他的商家;不僅幫助其他商家开設電商網站,還引入了第三方賣家,开始了擴品類的道路,把定位從網上書店,變成"A to Z"商店(意思從A到Z的商品都可以賣)。2005年,Prime問世,美國地區任何客戶都可以享受到次日達的服務,購物體驗遠超其他任何商家。
雲計算產品:在2003年,Amazon开始測試了share IT system,目的是減少不同部門的重復开發工作,以及應對大量的存儲和計算任務。這個系統就是今天的 AWS的前身。AWS在2006年正式推出,包括EC2(虛擬站點服務)和3S(雲存儲服務)等等。AWS現在佔據雲服務市場份額的33%,並且是Amazon未來最有前景的印鈔機。
這么多精彩的創新,只能慢慢地price in在更長期的股價中。隨着加息的結束,市場集體狂歡,2007年Amazon的股價突然猛漲了140%,達到了歷史高點,但它離下一個危機只有一步之遙。
3.1一次史詩級的財富毀滅
2008年11月,美國股市標准普爾500指數,從其2007年的高點下跌了45%。房價從2006年的高峰下跌了20%,期貨下降30%。2007年6月到2008年11月之間,美國人失去了超過其資產淨值的四分之一。
Amazon2008的市值變化--FMResearch制圖
3.2 大跌分析:幅度很猛,時間很短
與2004年的擔憂一樣,Amazon面臨衰退引發的經營惡化的威脅。投資人建議Amazon應該提高價格,但是被Jeff Bezos否定了。在2007年12月達到高點後,Amazon的股價分兩段下跌,第一段是在2008年1-2月的下跌,後在3-8月短暫恢復,接着第二段在2008年9月到11月出現腰斬。雖然2008年累計一年之內跌幅超過50%,但迅速在2009年2月开始恢復,並一路衝向2012年的新高。
3.3 基本面的變化,一路向上
美聯儲大力救市,中國經濟依然強勁增長,助推了復蘇,因此這場危機並沒有摧毀世界。Amazon成功證明了:
電子商務是人們的基礎消費。在2008年四季度報中,Amazon的營收仍然有增長(第四季度,收入是6.7billion,同比增長18%,利潤大約爲2.25億美元),說明用戶仍然在Amazon上購买生活所需品。
自己的現金流很強大。公司財務狀況很健康,危機更像是一次壓力測試。Amzon在2009年开始了收購和花錢推新業務的舉動,其中包括收購Zappos,推出kindle和Amazon Music等。
這也解釋了2009年2月他爲何快速恢復,以及2012年市值超過了一千億美金。
4.1 加息、歐債和英國脫歐
這是世界出現局部動蕩的三年。2014年开始,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开始加劇,果然在2015年开始了總共接近36個月的加息。2015年-2016年發生了世界範圍的股市的大拋售,其中包括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市場。
Amazon2014的市值變化--FMResearch制圖
4.2 下跌分析:衝向萬億之前的最後一次下蹲
除了宏觀的恐慌因素,資本市場對於Amazon的電商模式的質疑:毛利率過低、依賴電子商務的增長、依賴國際化的供應鏈、Firephone進軍手機市場失敗等。Amazon的股價也在2014年1月开始,爲期一年的下跌了20%。但是這些擔憂都誤解了Amazon,這也是衝向2020年萬億市值前的最後一次下蹲。
4.3 基本面:無邊界平台初現端倪
在2015年,Amazon的零售收入已經超過了Walmart。但是更有侵略性的擴張才剛开始,他的野心不是平台化的電商,而是一個綜合互聯網經濟體,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在2015年到2018年做了大量收購和擴張,有代表性的如下:
文化娛樂:收購Twitch,推出Fire TV,繼續推動Prime Video;
食品生鮮:收購Whole Foods,孵化生鮮品牌Amazon Fresh;
雲服務:AWS繼續降價,擴大份額,收入超過了100億美金;
醫療健康:收購PillPack,推出Amazon Care;
Amazon的對標公司從Walmart和eBay正式變成了Apple,Google和Microsoft。
Amazon2014以後的業務板塊--FMResearch制圖
目前,Amazon處於第五次牛熊周期中,市值高達1.4萬億美元。我們總結了他歷史和特點,來看看Ethereum相比如何。
(1)巨大的勢能
Amazon是幸運的,他處在一個巨大的paradigm shift(互聯網和雲的爆發)背景下,並且選擇了零售業的交易平台這個主賽道;Ethereum也處在巨大的paradigm shift中,也處在這個變革最頂級的賽道中。這樣的物種是生長在一個巨大勢能上的,而不是短暫流行的機會,或者小而美的機會,就算失敗也會影響世界。
(2)战略的對比
Amazon的战略可以歸納爲這幾個步驟:
性能擴容:投資倉儲、物流網絡和數據服務,Amazon在早期就十分重視提升平台性能,以承載巨大的交易量,服務用戶“從 A to Z”的消費需求。這些技術成果也造就了AWS,成爲永不停歇的印鈔機。
品類擴張:從一开始的“書店”,到後來的“電商平台”,再到後來的“互聯網綜合經濟體”,Aamzon發了瘋一樣地擴張自己的品類。他不論是自建、合作、投資、還是收購,總要囊括更多類別,讓自己沒有邊界的地步,他非常討厭被定義爲一個具體的平台,他就是要做經濟體。
飛輪效應:經濟模型遵從良性循環,讓賣家、用戶、股東都從中最大化長期受益,並不斷增長。
(圖7)Amazon 飛輪效應-- 來源:網絡
如果我們用這個模板來看Ethereum:
性能擴容:從ETH2.0 路线圖來看,以太坊的性能可以歸納爲安全、和計算兩個部分。他用雙層結構來追求極致完美:Layer1提供安全性,更像一個开源的無需信任的狀態機器;Layer2提供計算能力,更像雲服務。在這個預設下,這是兩款同樣非常有競爭力的科技產品,甚至有賦能其他生態的潛力,其TVL和用戶數也是市場第一。
品類擴張:集中在金融應用導致Ethereum的協議收入不穩定,收到周期影響比Amazon更大。
飛輪效應:以太坊的經濟模型同樣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可以激勵各個參與者進入正循環。當兩個飛輪都在轉動時,Ethereum的激勵方式是token,而Amazon是現金,因此他的飛輪更有即時性和爆發力。
Amazon 飛輪效應-- 來源:網絡
總的來說,性能擴容和品類擴張,都是Amazon努力了20年一直在投入的兩個战略,是再怎么投入都不會夠的領域,是成爲無邊界平台的需要素質。在性能方面,Amazon和Ethereum的基礎設施都達到了行業的領先水平;但是從品類來看,Ethereum還非常單一。綜合來看,Ethereum有點像2003年的Amazon的狀態,這也是最艱難最有挑战的階段,也是充滿機遇的階段。
(3)組織能力的對比
Amazon擅長組織人才和資源:
研發能力:Amazon團隊中牛人雲集,Jeff Bezos也擅長知人善任,從AWS就可以看出。一些產品經理和开發人員,組成了一個20人不到的小團隊,集思廣益,彼此接力,連續數年搭建了AWS;這個團隊中後來走出了Twilio、Tabuleau等公司創始人,以及Amazon的新CEO Jassy。
資本能力:Amazon善於處理投資人關系,當市場narrative不利於自己的時候,總是可以創造新的故事。Jeff Bezos熟悉華爾街,也熟悉資本市場和財務手段,通過資本市場的手段和業務上獲得的自由現金流,來保證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有大量的資金撐腰。
Ethereum的相比之下:
研發能力:Ethereum人才濟濟,Vitalik的腦子本身是一個寶藏,他負責提出價值觀、研發方向、和探索新奇的領域。圍繞在他身邊的核心團隊比如Tim Bekos、Dankrad Feist等人則貢獻超強的研發輸出,开發人員負責將想法落地。Ethereum的結構形散神不散,在具體开發上,這個組織顯得松散、去中心化;但是在大方向上,Vitalik有絕對話語權,從The Merge和EIP1559的爭議中可以看出這種掌控力,畢竟這么大體量的公鏈要做轉型,難度超過大象跳舞。
資本能力:Ethereum Foundation不是公司制,也不像Amazon那樣持續擅長利用資本工具,來充實自己的現金儲備,非常佛系。
這是更深刻的話題,是組織制度的差異,究竟哪個更有效?我們更喜歡看到新的組織模式,將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重新組合,取長補短。
(4)Amazon的產品和服務能力很強
Amzon的產品和服務是“極度客戶導向”型的,他有兩個優勢:
拳頭產品:在用戶心中建立品牌,一提起Amazon,用戶想到的是Prime;一提起雲計算,想到的是AWS。公司內部,也非常容易專注在這兩個產品上。
服務能力:eCommerce是2C的業務,需要服務客戶以外,還需要服務和培訓賣家;AWS是2B業務,也需要服務公司客戶。Amazon在這兩個拳頭產品上的服務,也做的非常深入,甚至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比之下,Ethereum則是這樣的:
拳頭產品:他的拳頭產品還不夠清晰。理論上,Layer1未來可能更是2B的,優勢是安全性和絕對的中立性;Layer2是toBtoC的,優勢是計算效率高成本低,這其實是兩個產品。或許Ethereum並不把自己定義爲商品,也或許ETH2.0沒有完成,總之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清晰的產品特徵。B端客戶(Dapp开發者)提到Ethereum,想到的優勢是這裏有liquidity;C端客戶提到ETH的最深的印象是“交易媒介”,以及作爲Defi抵押物。因此,現階段的Ethereum需要一個更簡明有力度的產品定位,降維打擊對手。
服務能力:Ethereum是开源軟件,沒有服務,如果你不滿意了,只有自己上論壇去尋找答案,沒有人挽留你。如果這一點不變,一部分B端客戶的流失,在未來會繼續。
產品體驗是Web3被忽視的一個話題,未來會變得更重要。我們可以假設這樣的思路:Layer2的定位和目的更類似AWS,應該更像商業產品,並且保留稍微中心化一些的服務,留住和招募开發者;Layer1保持中立和非商業化,繼續做全人類的开源軟件。
穿越一個周期,發現一個百億的公司,需要觀察力;但是穿越四周期,發現一個萬億的公司,除了觀察力,更需要想象力。還有哪些領域會出現這樣的虛擬經濟體?他們會比Amazon更大嗎?他們必須滿足哪些條件?他們是否在做對的事?這是將是FM Research未來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回顧亞馬遜發展史 今天的以太坊還有多少想象力?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2465.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