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盛文創產業的會展或市集,不過究竟是否能帶動文創產業。學者分析,會展市集仍有帶來效益,最重要是培養客群並累積文化資本。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則說,市集會展能創作出「明星品牌」,不過,若習慣以市集為主,沒有進駐店舖,就難以進入到文創市場規模化,「兩個方向發展不同。」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林詠能表示,大型會展不能說完全沒有效,像是文博會等,能夠將優秀的文創內容展現到公眾面前,展現台灣文創的生命力和面貌,另外則是IP授權,以往台北的市集也會吸引不少國內外買家。
「文化活動是後天學習而來。」他說,市集會展另一個功能就是培養更多民眾參與文化活動,文化資本越高後,未來也能回饋到文創產業發展,「文化是需要長期的影響,才能夠看出效益。」
此外,根據審計報告資料,台北市舉辦市集會展比其他縣市居冠,新北市則遠低於台中、高雄。林詠能說,台北市會有較多的會展或市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首都,「文化產業是非常高度仰賴城市導向,世界各國都能看到這點。」他舉例,像是英國的倫敦、義大利大城也是如此,因此台北市並非例外。
林詠能認為,新北市的文創市集或會展需要的是地方的特色,「台北市文創主要是設計產業,因此新北市自然要以設計類之外的去著手,像是博物館、鶯歌陶瓷等,都是獨有的特色,也做出區隔。」綜觀市集及會展能帶來的效益,新北市仍要繼續發展。
台北市文創產業孵化器的松菸總監陳玉秀分享,市集當初興設的概念是匯聚一群手作品牌,透過市集方式挑選具有市場力的品牌,之後再進駐到店鋪,但是四、五年前開始,各地將市集視為復興當地人流的手段,可謂進到戰國時期,也因此品牌也做了些改變。
陳玉秀評估,現在市集創造了許多「明星品牌」,創作力強且有一定人氣之後,透過自媒體社群在哪些市集出沒,便能吸引到一群粉絲朝聖,不過,由於習慣跑市集,可能不會進駐店內,如此就難形成文創市場的規模化。
陳玉秀說,尤其大眾消費仍認為文創產品價格較高,但文創業者屬小量製作,自然成本難以下降,如此,若品牌只跑市集,沒有進到店鋪內,文創產業服務的單位就難以掌握輔導或是提高競爭,「兩個方向發展不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造「明星品牌」、缺規模化 產學這樣看文創會展市集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2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