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辦南迴搞軌案的鐵路警察楊仲庭,從警察退休後回到家鄉屏東縣裏港鄉務農,成為泰國蝦養殖戶,近三年來他以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作為泰國蝦養殖,產量增加,收入也增加,為讓更多泰國蝦養殖戶更瞭解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的好處,楊仲庭今年決定擔任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計畫業師,將操作經驗分享,讓更多養殖戶從中獲益。
屏東縣裏港鄉是泰國蝦養殖重鎮,潮厝社區又佔裏港鄉一半左右產量,社區約六成以上的居民從事泰國蝦養殖。2020年為推廣潮厝泰國蝦產業,社區在縣府協助下,開辦以光合菌、枯草桿菌、乳酸菌等微生物菌種養成培訓班。楊仲庭說,上完課後約10人培養和使用光合菌,到現在應只剩他一個人。
楊仲庭說,2020年起使用光合菌至今,泰國蝦池整體環境變好了,蝦子的死亡率降低、成長率升高,產量逐年增加。池子底土環境變好,不會像以前底土發臭、產生大量阿摩尼亞氣體,讓蝦池翻堀情形。尤其夏天,天氣熱,蝦子長得快,飼料餵的量就會增加,堀底就容易有氨氮產生,過量的氨氮(阿摩尼亞的味道)很容易造成蝦子死亡。
楊仲庭表示,影響泰國蝦養殖成效的原因很多,但多數泰國蝦養殖戶的觀念和想法都比較封閉,不論養得好或壞都很怕人知道,不願分享,還有蝦苗的來源、飼料的好壞等個人管理方式也是影響因素。其實,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對於泰國蝦養殖來說,好處很多,只是使用光合菌的效用在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需要多花點時間,且要穩定的使用才能看見成效。
今年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因參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主導「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楊仲庭受邀擔任泰國蝦養殖業師,將自己這些年來使用微生物菌種的心得與技術分享,企盼協助潮厝社區周遭泰國蝦養殖戶在使用微生物菌種後能有更豐碩的產量與收成。
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表示,農民需要長期的陪伴與互動諮詢,此次與潮厝社區合作建立示範推廣基地,將微生物菌種的培養及應用等技術,以課程、討論、觀摩、實作、與業師交流等方式進行,讓潮厝社區成為在地農民培力中心、農民轉型期間的有力後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曾辦搞軌案鐵警退休...返鄉改當蝦農 善用訣竅不藏私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1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