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在美國市場推出第一檔主動型ETF,近幾年無論是發行檔數,或是投入金額,成長相當快速。不同於被動型ETF僅追蹤原指定之指數,主動型ETF會由基金經理人依據其研究分析與投資策略,調整其基金的組合與配置,企圖打敗基準指標創造超額的報酬,結合了共同基金主動操作的特性。
基於主動型ETF的設計,對於投資人而言存在許多的優點,不同於開放型共同基金申購買賣,投資人可以在交易所的交易時間隨時買賣進出,提供了日內流動性,但能如共同基金,透過基金經理人主動積極的操作,捕捉打敗基準指標的機會,而非被動追蹤標的指數。
全球大部分的主動型ETF每日會公開揭露投資組合成分內容(除少數半透明主動型ETF,每日公布部分投資組合或每月、季公布全部投資組合),資訊相對共同基金即時透明。此外,由於主動型ETF集中在交易所交易,通路與行銷成本相對較低,其費用率相較共同基金應較低。
在共同基金的申贖,經理人需頻繁賣出持有部位,以因應投資人贖回的現金需求,其結果將增加交易的成本,且因賣出部位,可能實現資本利得,在配發給投資人而增其資本利得稅負,是以基金贖回會影響其他投資人,降低了其稅賦效率。
台灣雖未課徵資本利得稅,但課徵交易稅,會增加交易成本。然而,主動型ETF與被動型ETF相同,可透過實物(即一籃子證券)交割因應投資人贖回,無需賣出其持有部位,不會增加交易成本及降低稅賦效率,從而影響其他投資人。
不過,投資人應了解,雖然主動型ETF可以透過積極投資操作,捕捉打敗基準指標與較高報酬的機會,但並不代表其績效一定會優於被動型ETF,端賴經理人的投資操作能力與績效。此外,頻繁的買賣操作,將增加其交易的成本,從而影響其績效,也可能增加其波動度,而其費用率亦會比被動型ETF高。
至於目前在國外交易所交易的多資產型ETF,可視為一籃子不同類型資產組合(諸如股票、債券、商品、貴金屬、ETF等)的ETF,當投資人進行資產配置,建立投資組合,由於不同類型資產間的相關性較低,投資在不同類型資產市場,分散風險效果較佳,可以建立較有效率分散風險較佳的投資組合,而投資人只要買一檔適合自己屬性的多資產ETF,即可達到想要進行的資產配置,相當方便簡單,且配置成本亦較低,買賣或調整亦容易,資訊透明度亦高。
常見的多資產ETF如股債型ETF,按照配置比率大致可分為成長型、平衡型、及保守型,成長型較追求財富成長,配置較多比重在股票,如80%在股、20%在債,平衡型強調成長與穩健平衡,配置股債較平均,如40%在股、60%在債,保守型則要求穩健安全,配置上以債為主,如20%在股、80%在債。
隨著ETF市場的發展與成長,加以金融商品的創新與相關法規的開放與調整,各類型的ETF陸續推出,以滿足市場投資人的需求。投資人在考慮選擇投資工具,應充分了解該投資工具的優劣特性,就主動型ETF或多資產型ETF而言,投資人應考量自己的投資目的與風險胃納能力,適合自己屬性的投資策略與操作。
同時,亦應考慮可能的相關成本,及可取得的相關資訊,及交易的方便性與流動性,並無哪一類型的ETF一定優於另一類型,端賴投資人的屬性與需求。由於主動型或多資產型ETF類型選擇相當多,一般投資人,或許可以從複雜度較低、簡單易懂、較易評估做為選擇的開始。
(作者是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暨投資人研究中心主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名家觀點/主動型、多資產型ETF的投資思維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1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