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今日投入軍備與相關服務的企業日益增加,逐漸打破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遍存在的一項禁忌:不接受來自國防產業的訂單。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德國產業過去曾與納粹政府密切合作,這段關係所帶來的後遺症,是許多德企長期以來不願與國防產業有任何瓜葛。但在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德國中小企業(Mittelstand)有些製造商和工程公司,開始重新思考是否該終止關於國防合約的禁令。
其中,客戶包含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的德國雷射設備商Trumpf,正考慮解除全面禁止供應國防部門的規定。該公司雷射部門主管齊莫說,軍備業者對他們的雷射產品在軍事方面的用途表示興趣,例如攻打無人機。
零件製造商Hawe Hydraulik也在2022年解除對國防合約的限制。該公司董事長豪斯根說,俄國入侵烏克蘭、歐洲各國也隨之開始增加國防預算,已淡化了國防產業的汙名。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DGAP)前主席、政治學家艾希布魯克說,德國對國防產業長期以來的態度正快速轉變,「戰爭已壟罩歐陸三年,加上國家經濟損失慘烈,德國看來已經準備好要進行一場歷史變革」。
德國總理蕭茲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三日後,宣布投資1,000億歐元提振軍備、將軍力現代化,更計劃派遣一支駐立陶宛的戰鬥小組,並在國內恢復有限度的徵兵制。而一部分的德國社會也在考慮這項轉變。PwC Germany今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贊成增加國防支出。
這個歷史變革,正值德國工業力圖從中國大陸需求降溫所帶來的困境中復甦之際。
DGAP研究所副所長慕凌說,冷戰結束後,德國企業面臨將國防產業轉型為民間製造業的必要,如今情況正好相反,「企業現在思考的是,如何將民間產能、技術和製程,更有效運用在軍事領域上」。
汽車零件大廠馬牌公司(Continental)近期啟動一項計畫,將數百名員工轉職到德國軍備承包商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一位萊茵金屬高管克勞斯表示,馬牌員工可為公司帶來「極有價值」的技能。
漢莎航空(Lufthansa)全資持有的子公司漢莎技術(Lufthansa Technik)去年正式推出軍用飛行器服務部門,如今快速成長,也預計將協助維修德軍的契努克(Chinook)直升機和F-35戰鬥機。
坦克車零組件製造商Renk執行長威甘德說,德國民間和國防製造部門間日益成長的「綜效」對雙方都是有益的,也是「推動科技發展」的良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俄烏戰爭效應…德打破禁忌 爭取國防訂單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1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