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工務局前年起透過「耐震推估平台」,試圖掌握新北市轄內建物耐震能力,盼能防患未然。團隊依據新北市稅籍資料庫,鎖定RC構造建物,在新北35萬2155棟建物中,被篩出耐震有疑慮、ID值小於0.35的建物有2786棟,其中5樓以下是2519棟、6樓以上有267棟。對這些具有安全疑慮的建物,工務局陸續通知大樓管委會,要求接到通知後辦理耐震初評。
副市長朱惕之表示,R值指的是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的危險度總評估分數,ID值指的是建築物耐震能力,耐震推估平台的應用,是透過AI軟體輔助,使用建築樓地板面積、建築物樓層數、建築使用類型、地盤種類與耐震設計規範年份作為輸入參數,推估出目標數值(耐震能力)。
新北工務局專委李冠德說明,平台上使用的稅籍資料是學術團隊向NCDR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索取,在109年左右輸入資料,111年完成系統作業。外界關注這份資料能否公開查詢,作為房屋買賣的屋況參考,李冠德說,這份資料只是推估得到的答案,供市府掌握及決策參考,ID值為推估而來,並非實際評估值,若貿然公開或供大眾查詢,恐有侵害隱私疑慮,許多屋主主張「為何我家的屋況需要讓別人知道」,但房屋所有權人可向市府查知自家資訊。
對於ID值小於0.35的2786棟建物,市府已通知267棟6層以上的社區管委會來做免費的鎖定RC構造建物能力初評,其中28棟未成立管委會的建物,由市府公寓科同步輔導,因為缺乏強制力,只能苦口婆心鼓勵。
北科大土木系特聘教授宋裕祺認為,耐震能力不足的建物,有公共安全疑慮時,政府應該可以依法令處理,但法治社會下仍須顧及民意,政府採取強制作為會被認為是專制蠻橫,採取柔性勸導又會被認為沒有擔當,動輒得咎。老屋重建與都更事涉屋主權益,當各屋主基於個人利益考量無法獲得共識時,推動更是困難。其中主要問題之一是屋主深怕施工期間無處可住,政府不妨將全國閒置校舍轉型為中繼屋,讓民眾在老屋修繕、重建時,仍有棲身之處,或許能提高意願。
朱惕之說,房子和車子一樣要定期健檢,科技資訊等工具愈來愈便利,近年市府與北科大團隊有許多合作,透過軟體輔助,掌握房子耐震能力,公部門有責任幫忙把關,屋主也有義務要守護家園安全,不論房子新舊,都要具備一定耐震能力,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回響/新北2786棟建物 被篩出耐震有疑慮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13915.html
標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