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電穩定是全民關注議題,台灣地狹人稠興建電廠不易,加上再生能源佔比提高,須面對供電間歇性挑戰,這時可利用於電力調度、強化電網韌性的「虛擬電廠(VPP)成為重要解方。工研院、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台電公司日前舉辦「虛擬電廠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研討會」,邀請工研院、日本東芝、東京電力公司、三菱綜合研究所等專家,分享國際推動虛擬電廠作法與規畫,期盼借鏡他山之石,完善台灣虛擬電廠生態鏈。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以「虛擬電廠發展現況與展望」為題進行特邀演講,介紹各國與台灣虛擬電廠發展及建言。劉文雄表示,虛擬電廠能將再生能源、需量反應、儲能等多個分散能源整合成為可調控電力,於有電力需求時給予最佳的備援。且在虛擬電廠的運作機制下,讓原本只是用電的負載端,也有機會為電網貢獻心力。
虛擬電廠概念在1997年由德國經濟學家Shimon Awerbuch提出,2009年由Hendrik Sämisch和Jochen Schwill二位德國研究生創辦Next Kraftwerke公司,率全球之先開啟商業營運。
目前德國、美國等國積極發展各種商業模式之虛擬電廠。德國透過法規政策與資金挹注,推動虛擬電廠示範區,逐步建立出可行的商業模式,目前德國Next Kraftwerke就整合超過1萬個分散能源,截至2022年4月,累計發電容量超過10GW(10億瓦),近約九座大型電廠發電量;美國也視虛擬電廠為重要電力資源,美屬波多黎各2022年導入7,400個民間的儲能電池,為電網貢獻100 MWh資源;2023年太平洋瓦斯與電力公司(PG&E)跟太陽能公司Sunrun合作,擬匯集7,500個家用太陽能與儲能系統,預計將有約30MW(百萬瓦)電力資源併入電網。
劉文雄指出,台灣虛擬電廠處於發展期,目前台電已成電力交易平台,讓電力資源能被買賣與調度,加上有先進資通訊產業鏈,只要能整合資通訊技術,就能加速建立完善虛擬電廠商業型態,讓更多分散能源納為己用,有效降低尖峰時段的電網挑戰。
電力需求面的管理不可忽視,用戶端省下1度電,等同為電力系統增加1度電,相比電廠發電,不會有輸送耗損問題,效益更高,美國加州2022年9月遇到熱浪造成斷電危機,就是透過用電戶攜手合作,幾小時內省下1,000MW電量,順利免於分區限電。
台灣近年遇到地震、氣候異常挑戰,要維持供電穩定就必須透過政策與獎勵措施,發展虛擬電廠產業,當市場規模成形,在遇到突發電力事故或尖峰負載時,散落各地的螞蟻雄兵就能成為供電幫手,強化電力系統韌性。
「虛擬電廠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研討會」邀請三位日本產業專家分享。三菱綜合研究所首席顧問長谷川功表示,日本提供虛擬電廠服務的聚合商有兩大類。一是聚合協調者,整合資源並向不同電力市場提供服務;另一個是資源聚合者,透過優化營運服務整合電力資源持有者。為保障消費者、確保電力穩定供應,政府正推動聚合商在各電力市場的交易。工作包含2023年啟動長期零碳電力拍賣,2024年啟動供需調節市場,將有效促進日本的電力交易以及供需調節。
東芝能源系統與解決方案公司首席技監小坂田昌幸指出,日本的再生能源交易制度,自2022年由原本固定價格的FIT(Feed-in Tariff)調整為動態溢價的FIP(Feed-in Premium),業者在市場出售電力時,除取得市場價格,還可獲得額外溢價的補助,藉此提高投資意願,但業者須負起電力供需平衡、優化電力交易的責任。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1年發起示範計畫,與電力業者研究如何透過再生能源的聚合,以緩解不平衡的風險並提高利潤。
日本東京電力控股公司經理濱田拓認為,電網中的電表後端(BTM)領域對分散式能源的應用也相當重要,BTM意旨安裝在用戶端的智慧電網,能針對用戶用電狀況進行調節調度。
日本東電也透過多方實證,嘗試找出電動車能源如何在電力系統中發揮效果;像在日本的示範計畫中,已證明電動車的電力能經由指令控制,形成電網中可利用的資源。
國際上透過推動虛擬電廠,成功強化電網穩定性,逐步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吸引更多業者參與,台灣應借鏡國際,積極擴大虛擬電廠相關應用,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產業追蹤/穩定供電 虛擬電廠扮要角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1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