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2線70公裏、基隆潮境路段昨下午2時28分發生山崩,崩坍面積達4個籃球場大。消息震驚各界,也憂心有無可能再發生類似災害,應如何防範。公私部門都直言挑戰性大、難預防,不過近年透過空拍技術「有跡可循」,只能盡量做好監測;專家也提醒,東北角濱海公路一帶本來就地質敏感,民眾盡量避免雨後行經。
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遊威耀直言,類似這種天災目前比較沒有明確作法,很多情況不是這種依靠人為方式就能判斷出,目前最常見的應該就是針對有高落石機率的地方蓋「明隧道」來防範落石;過往都透過表面噴泥漿等工法穩固,近10年來則更強調融合生態,除綠化外也有水土保持功效,透過生態涵養讓地下水減壓,緩衝豪雨的效果。另外,近5年來則是透過,空拍機監測,比對每段時間坡面移動狀態,有無整塊植生突然消失狀態,以做好預防。
遊威耀指出,比較容易有類似情況的路段,就屬東北角濱海公路基隆到宜蘭一帶,沿線很多都是政府公布的地質敏感區,其實政府過往就都建議民眾大雨後盡量避免經過,天氣好再走,這次事件後也盼民眾走相關路段時要再注意;也建議政府主管機關做好監測工作,包含地下水、雨量監測等,看地下水有無劇烈起伏,若有時雨量到達80時就要警戒,而就這次事件,也可做修坡工程,將原本垂直的情況修整成角度較緩、分階的樣貌。
除北部東北角一帶,其實像台灣南部的南橫公路一帶也是常有道路阻斷情況,交通部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副分局長王慶雄很有感,表示挑戰確實很大,很多學者專家都在想怎麼提早預防,不過整個台灣的地質都比較年輕、破碎,又有地震容易使山的應力重新再組合,裂隙中若有雨水進去就會很容易發生狀況,再加上日照、雨水、熱脹冷縮等環境影響,就可能造成邊坡滑動;若以工程解決也須知道裂隙在哪,目前真的較難預防。
王慶雄說明,目前被動防範只能透過明隧道,主動防範若能透過整治工程一次到位當然最好,包含噴漿、鋪面、掛網拼泥土、掛網植生、邊坡防護網等類別,依據情況來做防護;不過帶狀山區道路很長,像南橫公路將近150公裏長、邊坡幾千處,不可能全面無限整治,政府也針對邊坡有分ABCD四級,做最有效資源分配運用。
王慶雄提到,近年透過航拍圖、空載光達技術(LiDAR)技術等做多期比對、建立模型,去觀察有無坡面改變跡象,增加巡檢頻率及工程整治,能比以往更能預防,但最難防還是單顆偶發性落石,天氣好天氣不好都有可能落下,所以山區公路管理及災害預防還是頗具有挑戰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專家直言邊坡防範難 北濱海及蘇花等高風險區下雨少走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0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