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交通、低碳運具意識提升,但國內主要交通工具仍為汽機車,在行人路權高漲的現在,自行車成最弱勢。專家表示,許多地區連人行道都沒有,更別提自行車道,如果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稱不上交通平權;道路、人行道等空間權責單位各自為政,應跨局處溝通,才能對症下藥。
台中、桃園等都市人口大幅成長,市府大力推動標榜「通勤最後一哩路」的自行車,自行車通勤族變多,但事故數也增加,與車爭道成自行車騎士日常。尤其都會區人行道不足,即使有人行道,也常未達法定最小寬度90公分,甚至被電箱等設施擋道,輪椅族、娃娃車過不去,甚至行人都被迫走上馬路,自行車當然也不例外。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專用道斷斷續續,會成為騎自行車潛在風險,自行車道應整體評估、連貫設計,在有限的道路寬度發揮路網功能,路幅不夠時自行車道與人行道共用,但須清楚區隔,以免衝突。
李克聰說,尤其專用道在路口的設計,很多騎者會牽著車子等通行,甚至越過行人專用線,建議整體檢討人車動線,必須很清楚,才能避免用路人違規或車禍。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說,都會區空間有限,過去對人行空間不夠重視,即使重劃區也不足,更別提自行車專用道,目前道路、人行道與重劃區退縮帶,分別由不同單位管理,各自為政才無法完整規畫;如果能跨局處整合,同步規畫人行道、自行車道與設施帶、綠帶,可改善現況,串聯專用道介面,形成路網發揮功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人行道也缺 更別提自行車道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0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