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只有輝達可以超越輝達,在華爾街一片悲觀看壞輝達財報的情況下,輝達再次繳出超乎市場預期的成績單,帶動台積電與AI相關族群走出好行情,而在時序進入下半年,COMPUTEX與AI PC一定是最火熱的焦點之一,要想在投資組合中與輝達還有AI餐一咖,究竟有哪些ETF不可以錯過呢?今天帶大家一次搞懂。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回顧輝達本次繳出的財報內容,看看有那些亮眼之處與AI相關吧。
關鍵營收表現
營收:260.4 億美元(年增 262%),高於預期的 246.5 億美元Non-GAAP 毛利率:78.9%(去年同期為 66.8%)
Non-GAAP EPS:6.12 美元(年增 461%),高於預期的 5.59 美元
財測和前景
FY 2025 Q2 財測
營收:280 億美元 ±2%,高於預期的 266.1 億美元Non-GAAP 毛利率:75.5% ±50 個基點
高需求:Blackwell 晶片需求超過供應,H200 晶片供應受限
未來成長:Blackwell 晶片全面投產,將在超過 100 家 OEM 廠使用,較採用 Hopper 的 OEM 廠數量翻倍
執行長黃仁勳觀點
市場擴展:生成式 AI 擴展到消費網路公司、企業、主權 AI、汽車和醫療保健客戶,創造出多個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垂直市場
總的來說,執行長黃仁勳表示,除了雲端服務供應商以外,生成式 AI 已擴展到消費網路公司、企業、主權 AI、汽車和醫療保健客戶,創造出多個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垂直市場,尤其是在AI PC上,輝達宣布推出全新RTX 500/1000 GPU,滿足筆電等行動裝置運行AI 應用,合作夥伴包括微星、戴爾、惠普與聯想等,而對投資人來說,要想卡位AI PC行情,以下ETF可以是很好的觀察點。
未來5~10年內,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將最優先受惠於全球AI成長爆發期,尤其是邊緣AI半導體營收成長速度,未來將略高於雲端半導體,包括AI 手機與AI PC兩大AI熱潮下的投資亮點。
根據市調機構IDC的預測,AI PC的出貨量將從2024年的近5,000萬台,成長到2027年的1.67億台。到了2027年,IDC預計,AI PC將佔全球所有PC出貨量近60%。
IDC預計,2024年市場將持續下去,由於AI個人電腦的高價格已經開出,製造商一定會有更好的獲利,尤其在法人預估中,2024下半年全球AI應用持續擴增,半導體產業下半年業績將優於上半年,重量級半導體權值股一定會最先受惠,投資人可以在選擇半導體ETF時,將台股半導體權值股成分比重優先考慮進去,而半導體權值股一定不會錯過的就是台積電與聯發科,以下提供相關半導體ETF的表現與權值股佔比,供投資人參考研究。
高通最近推出了 Qualcomm AI Hub,一款支持 Snapdragon X 系列平台的創新產品。這個平台為開發者提供了廣泛的 AI 開發工具,包括與 ONNX Runtime 和 Hugging Face Optimum 的深入整合,以及對 Llama.cpp 的支持。
目前,該平台已經內置了超過 100 個預先最佳化的 AI 模型。全球領先的 PC 製造商,如宏碁、華碩、戴爾、惠普、聯想、微軟 Surface 和三星,都計劃推出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 或 X Plus 運算平台的 PC。這將使開發者能夠利用 Qualcomm AI Hub 為這些新一代設備提供卓越的使用體驗。
而AI PC除了直接投資半導體ETF,若想掌握與其中靈魂關鍵的生成式AI技術,則IC設計將是兵家必爭之地,最直接相關的ETF一定是即將掛牌上市的00947。
而若細看00947的前十大成分股,大多都是台股的高價股,這點除了顯示出相關個股的基本面好成績,才能撐起這麼高的股價,要知道台灣IC設計產值市佔率全球第二,僅次美國,由於優異的研發競爭力,是國內高獲利族群的代表,而00947正好提供讓小資族用小資金參與高價股的行情機會。
最後若參考報酬率來做比較,根據台新投信的指數回測資料,更可以發現IC設計動能指數近五年的績效高達324%,表現甚至優於投資半導體指數以及0050,顯示其打敗大盤與半導體產業的能力,投資人在分配資金於半導體ETF的同時,也可以分配部分資金於相關概念ETF,讓半導體產業直接、間接地帶來更多報酬。
原文出處:股股知識庫_輝達財報亮眼!這些半導體 ETF 不可錯過
延伸閱讀:
輝達財報佳!Nvidia 概念股一次看
租屋補助上線:申請條件、流程...房東不給申辦恐法XX元
2024最新現金回饋信用卡:刷哪張信用卡回饋最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NVIDIA助攻掀AI PC狂潮…00891、00904表現亮眼! 00947將於6月掛牌不能錯過
地址:https://www.torrentbusiness.com/article/108648.html